“听”书:另类数字化阅读

“听”书:另类数字化阅读

朱奶奶今年69岁了。过去两年里,她“读”完了110本书,远远超过了她读研究生的孙女的读书速度。更准确地说,朱奶奶的书,是“听”完的。日常准备晚饭的时候,散步的时候,等车的时候,或长或短的闲暇里,朱奶奶都会握着他的MP5靠近耳朵,任由一个阅读的世界照进自己的生活,让赛金花、邓丽君或石光荣的故事陪伴自己。

朱奶奶的老伴儿去世后,女儿送了她这个MP5,定期为她下载有声读物。下一步,两人筹划着买个智能手机,这样下载和播放都会更方便。

就在你的身边,声音与数字的融合载体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对于有声阅读,很多人茫然不知,一些人寄望不浅,另一些人则谨慎怀疑。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的?            

    阅读古典的比特白云

钟华是北京邮电大学一位普通的汉语教师。然而,在无人打扰的傍晚或深夜,安静的房间里,借着电脑、网线与麦克风,他又是名为“白云出岫”的ID,用磁性的嗓音朗读着“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网络那头,早有同好等待着从网盘下载他阅读的古典文学,随书聆听。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钟华还在中国医药大学学习中医。面对一本本大部头中医典籍,老祖宗的智慧都在生涩的文字里,要背要记,钟华想出了朗读并录下来的办法。他买了一部录音机,在学校的大树下朗读,在熄灯后的男生宿舍里聆听。

2002年钟华有了自己的电脑。那一年“神舟四号”上天,中国电信刚刚成立,蓝极速网吧失火引发了网吧安全的大讨论。钟华兴冲冲地加入了一家朗诵爱好者的语音聊天室,开始了录制经典。此后他辗转各大论坛,见证了电驴的兴衰,遭遇过网站解散资源难寻的尴尬,从最初的《千金方》到《资治通鉴》,朗诵录制的经典越来越多。

截至现在,他已经录完了包括四书五经,《昭明文选》在内的800多小时的有声读物。与产业化的有声读物不同,他录制的有声读物是必须配书聆听的。因为制作古典文学有声读物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静下心弄清音义,踏实看懂。 

他与妻子因对朗读的共同热爱而走到一起。两人近期合录了《红楼梦》发到网上。没有配乐,钟华旁白沉稳亲和,妻子嗓音生动多变:娇俏爽利是晴雯,和蔼大气是贾母,雪淬新竹是林妹妹……

和许多网友一样,他满怀单纯的热爱,并将这热爱燃烧给众人。他热爱古典文学,觉得中文和中医相类,只不过中医梳理人,中文梳理文字。

    聆听能否让我们更爱读书

“很多人觉得有声读物就是读出来的书,其实没那么简单。”有声读物专业网站酷听网出版中心总监于琦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他们制作的有声读物包含文本的配乐朗读以外,还有小说剧——一种介于小说和广播剧之间的语言类剧目。一本书从文本到高质量的音频产品,平均要经历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制作。谈下版权后,编审人员讨论出录音方案,历经试音、选角、台词朗读会,录音导演与演员着手正式的录制,最终的成品在剪辑、配乐、特效制作后,还要经过最后一遍审听。“不同书籍适合的声音不一样。比方柴静的《看见》,单纯的配乐朗诵形式就很好,《鬼吹灯》则可以做成十分精彩的小说剧。”于琦说。

数字出版是另一个关键词。有声读物在西方的兴起与汽车的普及有关——人们很乐意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听车载卡带或CD里的故事。如今,网络使得丰富的资源触手可得,而移动互联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则使得下载和收听变成动动手指头的事情。手机用户可以干脆装上手机客户端,随下随听。在这样的时代,声音的伴随性被放大,带来了超乎纸质书的便利。

于琦自己就是有声书的爱好者。这个年轻的父亲在工作与家庭的忙碌间隙,在北京城里著名的交通拥堵过程中,听完了《心理学的故事》等多本社科类书籍。“我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多书了。”他笑着说。

“现代生活无数的碎片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起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研究员毛文思对听书现象如此评说。“双手和双眼被解放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并能在收听的时候做其他事情。”

不仅如此,毛文思认为,无论是盲人、弱视人群,还是婴幼儿、或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都可以进行内容的收听。获取知识的门槛被降低了。

    静悄悄的“产业元年”

我们正在亲历声音和数字融合,问题是,中国有声书会迎来国外爆发式的增长么?

美国有声书如今已是12亿美元的大产业。据有声出版机构联合会(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美国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是2009年的两倍有余,其中,网络下载类销售额占总销售量六成,比上一年增长了近30%。数字出版的发展功不可没。

“业内普遍认为,2010年开始整个行业都活跃了起来,今年是中国有声读物的‘元年’。”于琦说。

据毛文思介绍,MPR(多媒体印刷读物)作为重点数字出版项目正在申请国际标准,并已取得立项,表明国家对于推动有声读物的重视。大量与酷听网类似的有声读物提供商正在涌现出来,除静雅思听等老资格者,新来者中也不乏依据大型门户网站的实力选手,如盛大文学旗下的天方听书网、搜狐听书频道等。随着车载网络系统的发展,车载有声读物品牌如“一路听天下”也开始了迅猛发展。

三大运营商的闻风涉足与阅读基地的建立使得场面更加热闹起来。据于琦介绍,酷听一年能从移动阅读基地上获得5万~6万元的分成,推广好作品的效果则更有价值。文字版权的争夺后,又新增了声音版权的保护。有趣的是,与文字不同,相同文本会由于声音演绎者的变化而风格各异,形成完全不同的作品。举个例子,天下霸唱的当红作品《鬼吹灯》就有4个完全不一样的合法有声版。

“对于我们来说,版权问题不是特别明显。复制太难了。”于琦说。产品制作完成后,酷听通过注册用户的年费与音频首尾的广告获得收益。时下在线视频从侵权乱象走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版图,酷听的盈利方式倒颇为与之接近。

    数字化阅读将成为主流

“我目前没看到有明确的数据支持所谓产业元年。”知名新媒体博客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魏武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有声书是一个需求,但是市场价值多大很难讲。”

在魏武挥看来,有声书人声播讲的方式,尽管让人印象深刻,却难以留下想象空间。脑海里本有一个理想的小龙女,付诸声音,再美丽还是下了凡尘。更重要的是,支持有声阅读的阅读需求迷雾重重。

稍早两份数据呈现出有趣的对比。据4月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中国人均读纸质书4.3本,远远低于美国的50本,俄罗斯的66本。另一方面,《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逼近2000亿元大关,电子图书收入增长迅猛,幅度是惊人的350%。

“人们正逐渐步入读屏时代,很多阅读习惯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而阅读习惯的改变从根本上讲也是阅读需求的改变,随着阅读需求的不断增多,人们也需要选择多种方式进行内容的阅读、信息的获取。”毛文思说,“不排除部分读者依旧偏爱传统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出版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化阅读也将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然而,无论阅读载体如何变化,只有想读书才会真正去看书。魏武挥指出,即使加上电子书,我国的人均阅读量也就5.77本。电子书报刊的收入总和占数字出版总收入的2.98%,根本不能与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等新兴业态的收入相差相比,即使是傲人的增长幅度也一部分得益于此前的基数过于惨淡。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看点书,可是‘应该’不能改变世界。”魏武挥说。

“我不赞成有声读物资源收费。”钟华说,“应该有更多的人传播、学习经典。”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大,虽然仍然属于内容产业的一部分,但其价值并不仅仅依靠传统出版内容的数字化来实现。”毛文思说。

和许多同类网站一样,酷听辟有专门的板块供网友分享交流原创有声读物。不仅如此,在这个维基与微博的时代,钟华们的声音可能昭示着阅读的一个全新方向。魏武挥更看好播客自媒体,越过纸质文本,直接提供观点,并已经在筹划一档节目——“想象一下声音版的‘一虎一席谈’”。

“我认为,当数字出版与纸质书都获得平行发展,人们拥有阅读方式的极大丰盛时,才是有声读物真正可以鼎盛的时候。”于琦说,“人们愿意读书,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