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雾霾是如何记载的(2)

古代关于雾霾是如何记载的(2)

霾字古已有之,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已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

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雨”为下雨;“貍”,俗字为“狸”,指狸子,也叫野猫、山猫。狸子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其行为阴险,所居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雨”“貍”为“霾”,指阴霾,是一种大风扬尘、天气浑浊的景象。关于霾字的词语很多,比如:雾霾、阴霾、霾晦、烟霾、霾雾、尘霾、霾天、云霾、昏霾、霾风、翳霾、霾暗、冰霾、黄霾、霾晶、幽霾、霾霃、盐霾、旱霾、沈霾、风霾、沙霾、曀霾、黑霾和成语雨霾风障等,其中阴霾形容天气阴晦、昏暗或比喻人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霾晦指大风扬起漫天尘土,天色晦暗;霾曀则指隐晦不明的样子……

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为何会出现“霾”,其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这里的意思是,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但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有时也引申为掩埋或埋葬,《吕氏春秋·孟春》:“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霾”大多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天》称:“风而雨土为霾。” 《毛传》中也有:“霾,雨土也。”后来的《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即使如今,人们对于霾的认识仍在逐步深入。比如,在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大气浑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系大气中有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所致;第二,通“埋”。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则增加了关于能见度的内容:霾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干霾和湿霾之分……在今天的中国天气网上,霾的权威定义为:“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对其测定的标准也从前几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成了现在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

 含有霾的古诗节选

《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

年代:隋代

作者:江总

连崖夕气合,

虚宇宿云霾。

 

《晓望》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白帝更声尽,

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

叠岭宿霾云。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拂云霾楚气,

朝海蹴吴天。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云霾浪打人迹绝,

时有沙户祈春蚕。

 

《过庐山下》

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乱云欲霾山,

势与飘风南。

 

《六用喜雨韵三首》

年代:宋代

作者:吴潜云

云霾几日障危岑,

户牖绸缪要背阴。

 

《次韵叔衍兄贺生子》

年代:宋代

作者:魏了翁

云霾障日树蒙密,

草蔓漫天山蔽亏。

 

《冒雪早行》

年代:宋代

作者:张嵲

每忆西山千丈秀,

云霾对面失空青。

千林夜雪无人迹,

独策羸骖带晓星。

 

《述怀》

年代:元代

作者:倪瓒

云霾龙蛇噬,

不复辨渭泾。

 

《单鞭夺槊》

年代:元代

作者:尚仲贤

凭着你文武双全将相才,

则要你扫荡云霾,

肃靖尘埃。

 

《寄鲁三父》

年代:明代

作者:硕篽

日暮风沙路转迷,

征鸿愁度竞陵西。

云霾楚树连江暗,

雪涨湘江泊水低。

 

《绣襦记·竹林新嗣》

年代:明代

作者:徐霖

绛烛吐莲台,

宝篆结云霾。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年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