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中国金融改革的三个层次(2)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中国金融改革的三个层次(2)

监管套利的发生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管政策、规定的不一致相关,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这需要完善审慎监管的框架加以解决,特别是不同的监管当局对同类业务的监管政策,应该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监管标准应该有相应的协调性。在这个意义上讲,最近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货币政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中央宏观调控工具,要求金融监管与之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预期的政策效益。

未来,宏观金融政策框架也可能做出重大调整。由于中央银行在管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吞吐基础货币上有了较多的主动权,就可以保证整个货币信贷的供应不会超出控制的范围,这时候放弃过去僵化的、效率低下贷款规模和贷存比的控制是有条件的。《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就是约束商业银行的扩张行为,提高偿付能力,用流动性指标防范银行的支付风险。商业银行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下完全能有效管理好自己的风险。如此,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能取消贷存比和信贷规模管制,逐步释放商业银行正常管理其资产负债表的自主权,提高宏观金融整体运营效率。

在金融开放方面,现在大家争论很多的是汇率、利率和资本项目开放的次序。

对内的利率、汇率改革和对外资本账户开放,究竟孰先孰后,次序的逻辑如何?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前提。理论基础是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一个国家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之间不可兼得。而现实中,这个三角的三方都可能是以非完全、非绝对的状态而存在。各方推进通常处于交错状态。这使得次序的逻辑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得不到很好支持,因此争议很大。

以上分歧充分说明,次序应是个时点性的概念,不同的宏观条件,次序或有不同的优解。从大的方向着眼,次序要服从宏观经济的平稳和经济软着陆;从小的方向着眼,要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为先,也就是说,在“不可能三角”中,中央银行最后实际上更多是在汇率和资本项之间做选择。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中国资本项开放优先的宏观时间点可能过去了,因为中国的宏观条件正在经历结构性拐点。

金融开放次序的选择

随着人口红利的窗口关闭和制度红利的衰竭,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中枢的下移,投资和储蓄结构或会发生深刻变化,导致过剩储蓄的消失和经常账(即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顺差被抹平;而美国制造业新经济因素、“服务业可贸易水平”以及非常规能源革命的经济再平衡战略深化,将导致其经济中可能出现越来越明确的长期回报率回升的预期,1998年以来的经常账逆差恶化的状况被大幅修正,债务的前景变得可持续。过去10年的美元周期可能逆转。

过去10年,我们没有抓住美元的金融周期和全球化的红利来解决自己经济结构的问题,反而把自己经济结构的问题搞得一团糟,把自己逼到一个墙角,债务搞这么高,现在这个周期开始逆转了,笔者不知道什么时候退,但是这个方向是一定的,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从现在到2015年,可能是国际金融动荡非常严重的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认同中国社科院余永定教授的观点,现在我们有个防火墙(资本项目管制),尽管这个防火墙已经被各种套利冲击得千疮百孔,但至少还有个墙在那个地方,能够把它隔开,在有形的范围内给隔开,当务之急不是抓紧时间把这个墙拆掉,而是一定要抓紧时间整顿混乱的财政,也就是要把房子打扫干净,从而逐步释放汇率弹性,为国际化、为资本项目开放准备条件,而不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为开放而开放。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固定汇率下做资本项开放和国际化,几乎是最差的政策搭配。短期资本流动跨境套息异常繁荣进一步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在未来的金融改革中,开放次序的设计和安排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作者: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