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中国金融改革的三个层次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中国金融改革的三个层次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包括央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和涉外金融机构。从金融体系的现有构成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这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特征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意味着,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出发,构建稳定而高效的金融体系,需要以银行体系为核心和出发点。

不改变“财政决定货币”的现状,金融改革将收效甚微

中国金融业目前由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这六家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全部资产的三分之二,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每一家的资产占GDP 比重都超过25%。这个格局使得银行通过向其他大型国企放贷即可轻松赚钱,而这些国企本身又主导着能源、交通、电信和大宗商品等行业。

此外,各级政府对资源要素价格有非常强的影响力,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控制着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因此,它能将要素价格压至均衡价格之下,能将利率压至自然利率之下,从而改变微观的投资回报,于是信用跟着回报走,中国的财政和准财政活动具有极强的货币创生性,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常讲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笔者称之为“财政决定货币”。财政风险最后都转化为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首先,借贷主体均是政府机构(地产融资最终也是转化为政府的收入);其次,金融机构的高管很多都是政府任命的(官本位)。这导致金融系统资源分配的效率非常差。在固定的货币增长目标之下,肯定会把资金更多地分配到体制内软预算约束体系,支持业绩不佳的资产,进而降低资本利用的效率。

除非这两个现实改变,否则,金融改革将只是以不同名义对现状的延续。

改革者曾经相信,使外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将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民营高科技和服务企业,并且有助于重塑中国经济。但最后发现,这根本不可能对抗体制的顽固性。2003年以开放促改革的银行改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最后发现只建立了一个形似健全的微观治理的“表”,但里子跟原来一样,甚至更糟,不然也不会有2009年之后的信用膨胀和后来的影子银行的繁荣。过去,改革者可能都有某种惯性思维,大层面的改革推不动,因为改不动,所以把门打开一点,更广一点,起到一个倒逼的作用,这种思路是值得商榷的。

改革者想推利率市场化,想支持经济转型,想让信用资源更多地支持私人部门的发展,但体制的异化作用造就了后来影子银行的繁荣,将更多的钱送到了平台和地产(银行逆向选择),形成“一业兴旺百业枯”的挤出效应。

未来金融体制改革涉及三个层次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中国未来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深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商业化改革;二是强化审慎监管体制和危机处置能力的改革;三是汇率弹性、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等要素领域的改革。

从过去10年的金融改革历程看,越来越多的人深切地感受到:第一个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变革是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前提。金融机构基础行为不改变,利率市场化等要素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即实质性突破金融垄断,厘清金融与政府的关系。具体而言,以下这些措施有可能逐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一是如何逐步降低国有银行体系份额。可以考虑选择一到两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民营化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二是积极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等;三是加快推进增加市场约束、降低道德风险的改革,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