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中国奇迹第二季”的政绩观(2)

树立“中国奇迹第二季”的政绩观(2)

其二是不愿付出相当的精力,去做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解决一些根本性的困难和矛盾。如果干部患上“政绩饥渴症”,必然只顾眼前的GDP多少,心态浮躁浮夸浮华,专门热衷于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追逐那些显山露水的“面子工程”、脱离众生生计和福祉的“大手笔”、藏着“猫腻”的“豆腐渣工程”,阿谀逢迎、弄虚作假,很难做到实事求是。

其三是造成生态危机。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当年GDP的3%-5%。有的地方更是达到7%以上。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70%-80%癌症患者与环境污染有关,这些都尖锐提出了如何杜绝“带毒”、“带病”甚至“带血”的GDP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我们所注重的只是一种强制性、榨取性的意义……我们命令、剥削、肢解自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对象、‘客体’会反对我们,它们会以一种辩证的方式反过来惩罚我们。我们背弃了自然,我们也就失去了家园。”

再也不能简单以GDP来论英雄

深化改革观念先行。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如果只图一时发展而不计成本,不顾社会实际需要,污染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水、土壤和空气,那就是千古罪人。GDP异化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误读。中国需要升级版的发展,需要改变政绩评价体系。把污染、资源消费、收入分配、就业率、政风行风等纳入到评估体系。

今年9月,联合国一项针对156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幸福指数只居第93位。幸福的蕴涵是丰富的,财富并不是唯一因素,还包括人民就业有保障、健康长寿、社保系统有依靠、做出选择的自由、远离贪污腐败、家庭稳定和谐以及慷慨程度等。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领导人认识到,民众的福祉是自己国家和世界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我国发展的最核心内涵,应该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改善民生、保护生态、良好的官德,是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评价,是历史的长远检验。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按照“五位一体”的系统宏观发展要求,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率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意味着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时代应该终结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