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中国奇迹第二季”的政绩观

树立“中国奇迹第二季”的政绩观

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第二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按照“五位一体”的系统宏观发展要求,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率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它力图实现又一个新的历史性转折——成功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如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第二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此历史演进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协同性,改变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导向的政绩观,改变唯GDP是论的政绩考核方式。

政绩是一个历史概念

中国自古就倡导官员的敬位意识、义务至上、经世致用。主张“仕宦者义务也,非权力也”;“既有应尽之义务即当忠其事、勤其职、守其官”;“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这就涉及对官员履职成绩的评价。政绩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工业革命时起,人们更多的是企图用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其增长。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GDP,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生产水平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它被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对于GDP的统计方式一直是不固定的,例如,美国自从1929年以来,就有14次对GDP统计方式的调整,最近的一次是今年7月31日,美国正式修改的统计办法,把企业、政府和非营业机构的研发类支出,电影、电视栏目、歌曲唱碟、图书、文学及其他文化艺术原创支出等“无形资产”都作为固定投资纳入政府统计,也就是将软实力计入GDP之中。

GDP有其重要作用,但不能片面认为它是衡量现代化的最佳和唯一指标。就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来说,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强调的只是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回答的主要是“有多少”和“有多快”的问题,忽视的则是“如何”获得经济增长、“为什么”实现经济增长等更加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有多好”的问题。

就经济与社会关系而言,社会的进步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经济虽然是社会建构的基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和全部。要全面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不能孤立地单维度地看待经济。就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来说,传统的增长观“以物为中心”,以财富的最大占有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目的。只要能够增加GDP的总量,可以不问任何环境代价和资源浪费,这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所以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类要防止出现五种“不带来好运”的经济增长,即没有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成果不能为社会共享的经济增长、没有文化的经济增长、没有“发言权”(缺少政治民主)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GDP对于政绩考核只能有限地运用,同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政绩“异化”现象面面观

当把GDP作为考查政绩的唯一(或者最重要)标准时,政绩就会发生“异化”现象。

其一是颠倒德与才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论才则必以德为本”,“才乎才,有德以为功,无德以为乱。”唯GDP往往是一叶障目,甚至不择手段地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现实生活中,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政绩,也有为个人升迁或树碑立传、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努力通过勤政廉政取得的政绩,也有以“干部倒下”为代价的“政绩”。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