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中国观念”

社会主义的“中国观念”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念变迁考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奋斗目标。在90多年坚定不移的不懈追求和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党对社会主义观念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时代、国情和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观念的转变,都极其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观念的中国属性也因此愈发鲜明。

一、1921~1949年:社会主义的“中国解说”

“社会主义”一词是由英语Socialism翻译而来,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创立并运用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却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时,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

社会主义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接触、研究、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社会主义的“中国解说”。其中,李大钊和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解释最具有代表性。

李大钊在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文章,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牢固的基础后,于1920年1月起以专题探讨来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下半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课程,认为作为一种新的、好的制度,作为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社会主义可以从智、情、意三方面理解:“由智的方面观之,Socialism为现在存在之资本制度之批评指南。由情的方面言之,则为以新的、好的秩序,代替旧的、坏的制度。由意的方面言之,则使人发生努力,以平静寻秩序,代替旧秩序”。而作为社会运动的社会主义,李大钊认为其可以从政治、法律、经济三方面来理解,政治方面为无产阶级专政,法律方面为扫除私有制,经济方面为劳动者分享全部利益。由于当时社会存在种种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如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为一物,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一回事,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消灭了竞争,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家庭等等。因此,李大钊对人们的问题一一给予明确解答,阐明了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他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绝对相反”,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所用的手段与范围等均不同”,“社会主义亦有相当的竞争”,社会主义的家庭“比现在的家庭更趋完美”。人们从李大钊的这些回答中可以感到,只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才符合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李大钊在率先倡导社会主义之际,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而“不是要穷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李大钊特别提到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原则和要求。他提出,所以要搞“国营”,乃为“俾利事半功倍的效果”。“国营”的目的,是为“依据经济的组织与方法,把资本、劳动与天然均成经济化,利用自然力开发富源,傅利国用”,“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地增值”。李大钊还谈到社会主义“注意保存艺术的个性发展”与人的自由与发展等问题。

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阐释是通过与资本主义的对比而得出的。陈独秀认为资产主义存在着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两大弊端,只有采取社会主义的方法才能解决,“救济这二大缺点,只有采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资本归公,人人都有工作生产的机会,社会上一切生产工具——土地、矿山、机械、房屋等——谁也不能据为己有,谁也不能租给他人收取利益,这样才可以救济第一个缺点;一切生产品产额及交换都由公的机关统计调节或直接经营,务使供求相应,不许私人投机营业,这样才可以救济第二个缺点”。由此,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简单地说就是“资本集中,财产公有”。他指出,只在资本主义立脚点的“资本集中财产私有”八个字里头,换掉一个字,资本主义制度就变成社会主义的制度了,什么字呢?就是把其中的“私”字换为“公”字。而且,陈独秀认为这种“财产公有”不是平均主义。他以为,以专讲分配方法来平均贫富,是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对于生产方法和分配方法同时并重的。这从根本上厘清了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的区别。陈独秀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社会生产力有进一步发展,使最大多数人民获得自由和得到幸福。同时他也认为,人民的幸福又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的生活不进步,所谓人民的幸福,仍只是一句空话。因此,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必须重视经济建设。当然,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仅是从经济上的人类生活,更是从政治的革命意义得出的结论。他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与民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应该说,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救国救民的治国方略来看待的,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改造运动、手段和方法。但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而不同,因此,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准确、深刻的介绍和阐释,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从而使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有了具有中国属性的内容。尽管受当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观念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模糊、肤浅和理想化等问题,但却激起了一大批人,尤其是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且立志改造中国社会的进步青年的支持和向往,激励他们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