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中国观念”(4)

社会主义的“中国观念”(4)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念变迁考察

四、2002~2012年:社会主义“中国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六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现实以及实践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提出了一个总思路、总答案——科学发展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把它写入了党章。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科学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一轮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创新。首先,在横向发展方面,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扩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而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追求,使富强民主文明发展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次,在纵向发展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凸显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价值层面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明确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新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揭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支持,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点。除上述两点外,在内涵发展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明确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提出,改变了那种简单对立、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尊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尊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自主选择,力求在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在求同存异和相互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通过持续的开拓、积累和创新,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党的十八大对这一体系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概括和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系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共同构成的统一体。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