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统一的“中国道路”是一条与西方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前途光明,过程曲折。从进入20世纪后,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由各路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奋勇探索,由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走出来的一条光明大道。
按照一定历史阶段及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为标准,走过173年的“中国道路”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和四个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即为第一时段,是从1840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80年,主要是各路仁人志士为探求救亡图存而作出的各种尝试与努力,虽然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但这些尝试与努力没有白费,对“道路”进行了不断试错式的探索,尽管这种方式付出了血与生命的极大代价,却换来了对“道路”的深刻认识和对正确道路的选择。这条道路就是那些仁人志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二个历史阶段是由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开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引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这一历史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段,即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这三个时段最终孕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行进在这四个时段合成的两个历史阶段中,第一个历史阶段是比较,是试错;第二个历史阶段是选择,是展开。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后者是开花,是结果,即开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花,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果。
第一个历史阶段的近百年历史,实际上就是一幅中国各路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断抗争、救亡图存的斗争图景。在此图景里,一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西方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封建统治者不断签订的割地、赔款以及部分主权沦丧的不平等条约;另一面是中国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的“自强”和抗争运动。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不同的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提出并实践着各式各样“主义”下的救国方案,有旧式的农民起义、有封建贵族内部的改良、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改良、有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然而,这些“主义”与“运动”都未能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对此,毛泽东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③这一次次的抗争与失败教育了人民: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运动和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都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怎么办?中华民族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历史和人民在经过近百年血与火的奋争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主义”与“运动”以及领导者和依靠力量。这个“主义”就是俄国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运动”就是社会主义运动、阶级斗争,领导者就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从此,“中国道路”进入第二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始了历史性的变化。
第二个历史阶段的近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一面是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走出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复又于1929年陷入全球经济危机,为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继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催生了全球民族解放运动浪潮;随着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西方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如“马歇尔计划”、和平演变等来围堵、遏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内外因素的发酵,苏联解体了、东欧剧变了,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面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土地改革,在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获得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这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
从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到结合国情改造苏联模式为我所用,从国民经济的恢复到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成,从“三面红旗”到“文化大革命”,从遭遇西方封锁到重返联合国,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成就、经历了曲折、留下了教训、积累了经验,进而从正反两方面为中国能够成功走出一条“新路”奠定了一定的物质与思想基础。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使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如何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使党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成功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主要表现在:在对建设社会主义路径的认识上,从解放思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在对经济体制的认识上,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上,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上,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凝聚力量统一思想上,从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到1992年南方谈话再到习近平2012年南方考察;在经济成就上,从1978年GDP总量世界排名第15位到2010年跃居第二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演化上,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三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六大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再到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和“一个制度”统一起来,并要求全党应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个个历史事件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④。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道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没有第一个历史阶段的探索,也就很难有历史与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或者至少还得在黑暗中继续摸索很长时间。
总之,自1840年以来,救国寻路,民族复兴,是中国的基本政治主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