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下的“中国道路”解读(5)

辩证思维下的“中国道路”解读(5)

三、“中国道路”发展的辩证指向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建立,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不断改革的社会”(21),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与发展就是辩证法过程,同时又是自然历史过程。

其实,辩证法本身就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22)。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与实践中,娴熟地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和国际形势的分析论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战略实施的策略问题。战略性主要是指“两个一百年”目标(23)的实现,策略性主要是指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逐渐形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不仅从视野上开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深化了一步,并且从价值目标取向上超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而指向人类理想社会。

“中国道路”的创造充满着历史运动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法不仅是中国革命道路的代数学,而且是中国建设道路的代数学和中国改革道路的代数学。由于我们党在90余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逐步掌握与成功地运用这一规律,中国才取得今天的“根本性成就”。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继续把这一规律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抓住历史的偶然性、可能性、特殊性给予中国的每一次机遇,去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纵观从1840年至今的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从历史走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道路”,向历史走去,乘风破浪,铸造辉煌。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4)这就是我们道路自信之所在。

但是,由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艰巨的任务”,尽管前面的摸索付出许多,收获许多,但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注定还会出现彷徨、曲折甚至失误,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四、结语

当前,思想理论界存在一种“消解过去”和“否定现在”的“怪”现象,如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等等。这种“消解过去”和“否定现在”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不能客观理性且系统地看待历史,甚至任意割裂历史或根据需要来将历史阶段对立起来,在思想和理论上都可能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鉴于此,笔者通过以上论述,一在抛砖引玉,以求方家的注意与批评指正;二在厘清“中国道路”内涵的系统性与历史演进的必然性。这样做,有利于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如国内外有些学者所称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式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中国人民的自觉过程和历史的自然过程的统一,其中体现的“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自觉奋斗过程的路径反映,也是中国历史在全球大历史中自然演变的必然结果,进而有助于全党全国人民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