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从那时起,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每届的三中全会上,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
也正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时代脚步疾速前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幕即将开启。
35年,弹指挥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35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奋进,改革开放,成为中华大地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冲破樊篱 伟大转折
“这速度真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35岁的卢丽今年国庆节去泰山旅游,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只用1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山东。
卢丽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
那时的中国,慢的远不只是火车的时速。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贫困人口高达2.5亿,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个沉重的问号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中国向何处去?
危机的深处是转机。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这次历时36天的会议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最终开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会议。
12月13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国内的困局,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要改革开放,要寻找一条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1978年12月18日,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了古老的中国,推开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