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三中全会盘点: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2)

35年三中全会盘点: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2)

发祥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等地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两天半建起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蛇口工业区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北京前门二分钱的大碗茶……从农村到城市,从集体到个人,一股股强大的改革气旋喷涌而出。

成功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因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30多年来中外媒体提及最多的历史事件之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要对束缚生产力解放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84年10月,一份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交到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体现了党对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新认识。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杨光说。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起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载入宪法、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8年9月,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经济环境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

改革开放头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期,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番,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成功地让中国跨越了温饱,开始向着实现小康的目标迈进。

标定方位 重大突破

“下海”,词典里的一个释义是: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改革开放之初,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的渴望。许多人放弃党政机关的“铁饭碗”“金饭碗”,“扑通一声”投身商海。

作为早期下海者,北京数银英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卫东深有体会地说:“说小了是个人对生活的重新定位,往大说,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纠结冲撞。”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