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逻辑结构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联系起来,强调意识形态是一种以社会普遍性的面貌出现,实际上是代表统治阶级特殊利益且被统治阶级占据和支配的思想观念;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是要祛除遮蔽在政治理论、道德观念、哲学学说、宗教信仰等意识形式上的幻觉,唤醒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使之能够“愤怒地反抗”资本主义种种“反人性”现象,最终自己解放自己。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意识形态的本质是阶级性,“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自由和平等的笼统议论都是欺骗自己,或者是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受资本剥削的劳动者,无论怎么说,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9],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10]。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作为阶级斗争工具和形式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哲学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唯物论与唯心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等哲学理论之间的斗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集中体现。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在批判教条主义的同时,要注意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修正主义的首要表现就是“反对或者歪曲唯物论和辩证法”[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实质表述为:意识形态是集中反映人们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思想体系,是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与一定政治结构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一定阶级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理论基础;判断一种意识形态科学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该意识形态是否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原则策略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自信,切实厘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适用范围,努力使之成为认识把握社会精神世界之网的核心纽结。
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坚持概念来源的整体性、概念功能的整体性和概念发展的整体性。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之所以存在情感简化、复合语境、专属矛盾等既相互联系又互为抵捂的误解,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看作一个结构完整、内涵稳定的理论范畴,而是将之从不同角度支离破碎化了。坚持概念来源的整体性,就是要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思想来源,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思想“母体”,要看到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注重“形上思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注重“形下分析”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注重“乌托邦超越”的合理成分,才建立了意识形态概念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脐带”,割裂了这一“脐带”就难以把握意识形态概念的唯物论基础和辩证法力量,就难以彰显意识形态概念脱胎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拜物教崇拜并对之实现革命性超越的重要意义,就难以发挥意识形态概念对于激活塑造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与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指导作用。坚持概念功能的整体性,就是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是批判功能与建构功能的统一;批判功能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揭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幻想、反抗虚假观念对无产阶级的思想统治的功能,旨在将无产阶级从“神”、“绝对精神”、“国家”、“法”、“资本”等意识形态幻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构功能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阐明观念上层建筑之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黏合剂功能、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之于革命建设事业的凝聚鼓舞价值,旨在增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概念发展的整体性,就是要处理好源初语境和发展语境的关系;既注重考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源初语境,明确马克思、恩格斯在什么思想传统、时代背景和文本语境中接纳和采用了“意识形态”概念,对之进行了哪些加工改造,赋予了其哪些区别于以往界定的内涵和意义,又注重考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语境,深入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建设实践,探寻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在这些国家理解和运用情况;做到既不简单等同,又不割裂联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