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5)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5)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自信,就是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辩证统一。在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和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自信遭到了空前挑战。从社会存在来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攻击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口实,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相对缓和使严重的意识形态对抗得以暂时避免,“文革”十年过分夸大意识形态优先性、替代性和功能性的错误做法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背负起沉重的历史包袱;从社会意识来看,开放环境、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使一些人尊崇物质消费与占有而较少关注精神世界,并动辄将意识形态扣上“左”的帽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在面对德里达“文本之外无他物”与利奥塔“解构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时,又往往被斥为“悖逆文本”或“宏大叙事”而失去所谓的“学术性”。这些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运用上表现为:以“回到马克思”之名通过支离破碎的文本解读来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科学实质,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替换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等等。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必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自信,既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按照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与中华文化特质相同源、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同质的标准,将那些反映人民愿望的价值理念纳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之中,努力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成为凝聚调和多样化思想观念的纽结;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研究的正确立场,旗帜鲜明批判抵制那些以“普世价值”之名行思想渗透之实,借“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之便开展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宣传的学术行为,切实划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研究的思想界限。

厘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是要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意识形态的外延,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意识形态的标准。自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后,许多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十分关注意识形态存在形式问题,如福柯通过对监狱、妓院、精神病院等边缘领域的谱系学分析将意识形态视为知识、身体、性、科学化话语等微观权力,布迪厄、鲍德里亚在福柯基础上将意识形态视为符号暴力和叙事方式,齐泽克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意识形态界定成一种虚拟快感机制等。这些研究拓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外延范围,使之“溢出”了原有的政治领域,而延伸至边缘领域、微观领域和无意识领域的权力惩罚和规训现象,但是也应看到,这种脱离历史基础、物质条件和政治文化体系的研究方式,存在着将人类一切精神现象都归为意识形态的倾向,既泛化了意识形态的外延,也降低了意识形态的标准。克服这一倾向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个体心理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看到作为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包括政治、法律、哲学、伦理、宗教在内的总体性范畴,这些范畴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且始终与国家政治权力紧密相关,是系统化、理论化表达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因此,只有涉及国家政治权力且以理论化形式表征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才能适用于意识形态概念;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则不同,前者是一定族群或集团在其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人们的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等以感觉、知觉状态存在的意识现象,后者是个体在特定组织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认知、情绪、动机、能力、人格等心理现象,二者虽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中介基础和现实承担者,但是由于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所以不适用于意识形态概念。

参考文献:

[1][英]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銛,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6-49.

[2][匈]乔治·马尔库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J].孙建茵,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139.

[3]侯惠勤.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2):1-6,1-7.

[4]李忠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2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7.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7]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7.

[9]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23.

[1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5.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3.

(作者单位:任志锋,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郑永廷,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