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产生了大批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但也应看到,许多研究成果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不尽一致,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学术交流和交锋,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中外学界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方式,阐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实质和运用策略,以期为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引入和运用意识形态概念时没有延续“蛰居式的书斋学者”的惯用做法——按照“种差加属概念”的形式逻辑进行界定,而是采取了问题导向而非理论先行、宏观勾勒而非具体规定、比喻修辞而非严格定义的模糊运用方法,致使“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内涵在他们不同著作中的非一致性或非连续性,给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带来了极大的理论空间。

概括来说,当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情感简化”型。即从感情色彩角度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形成了否定说、描述说和肯定说等观点。否定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与科学相对立的、充满贬义批判色彩的概念,主要依据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段运用“照相机比喻”将意识形态比作“倒影”的经典论述。描述说(又称“中性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客观描述性概念,旨在阐明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有机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褒贬之分,主要依据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那段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比喻将意识形态视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经典论述。肯定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承认意识形态有肯定性的一面,条件是意识形态要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主要依据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是怎样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有关“科学思想体系”、“思想的社会关系”的经典论述。这种情感化理解方式使人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时往往做简化处理。基于否定性理解,意识形态概念被用来指代一切错误理论学说;基于描述性理解,意识形态概念被用来指代整个观念上层建筑;基于肯定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又等同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或科学意识形态。这些理解大都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某一方面的特点属性,但是如果片面夸大这种情感化理解,就可能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理论范畴划归为简单的感情立场,而难以深入到概念内部及发展之中把握这一概念的结构层次和起源流变,局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空间和批判价值。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