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理解大脑如何工作(2)

认知语言学:理解大脑如何工作(2)

1975年的一些重要研究,明确表明逻辑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埃莉诺·罗施首先研究了基本层次范畴,表明要描述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必须在完形感知中引入心理意象和运动程序。保罗·凯指出,要想了解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词汇,你就得明白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颜色。颜色是由世界上物体对光的反射,和眼睛的视锥细胞以及相关神经元回路共同创造出来的。这提示我们,需要在神经元层面做研究。菲尔莫在同一时期提出了框架语义学,泰尔米和兰盖克也提出了有关意象图式的一些基本想法。在1975年,我试图将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大约在1978年,我发现了隐喻的运作机制,并与迈克尔·雷迪进行了探讨。之后,我与马克·约翰逊合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试图把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

1979年,我和菲尔莫准备写一本关于构式语法的书。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有了分歧。我想要做的构式语法能契合认知方面的研究,而菲尔莫则更想借此编出好词典。我们对于构式有不同想法。后来我写了第一篇有关构式语法的文章,在《女人、火、危险事物》一书中作为“There-结构”的第三个案例研究,旨在证明隐喻和言语行为是如何进入构式中的。这与我在1975年所做的工作有关。我和亨利· 汤普森看到了比尔·伍兹在哈佛大学所从事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他称之为“扩充式转换网络语法”(ATN Grammars)。由于当时人们通常认为语法与转换有关,而转换并非实时发生,所以他想表明,如果你放弃转换,就不用纠缠于语义角色,比如施事、受事等,就能对之进行实时处理。

整合隐喻与体验

1975年,我与汤普森在伯克利语言学协会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显示人们可以直接通过一般的构式语法处理语句,而不需要任何派生过程,仅直接把语义和表层形式联系在一起就可进行实时处理。构式语法就是要把这些“处理性语法”融合在一起,并以这种方式与语义密切相连。这个工作必须利用框架语义学,引入隐喻这个从一个框架到另一个框架的映射,还要引入框架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1987年。我在1983年写了另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并把它作为一篇技术报告。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就想把所有这些东西整合在一起。K?觟vecses来访学时从事情感研究,我们合写了关于“愤怒”的论文,并阐明了情感隐喻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在1983年左右,我们就已经有了把隐喻、框架语义学、意象图式、构式语法以及体验等思想整合在一起的想法。那时我和约翰逊开始注意到有一些隐喻是体验式的,比如“Happy is up”和“Sad is down”等。这与K?觟vecses的研究发现很相似。

随后在一门关于隐喻的研讨课上,我们和来自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且分属不同语族的一些博士后讨论隐喻在他们各自语言中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很多隐喻都是相同的,且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体验式的。基于这些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提出“基本隐喻”的概念,出版了大量有关著作,并邀请许多欧洲语言学家一起成立了“认知语言学学会”。学会的第一次大型会议于1986年召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