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需更高层次改革协调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一直致力于体制改革研究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曾连续多年提交《建立中央层面的改革协调机构的建议》。迟福林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需求。首先,当今中国,不光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社会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这些体制改革都需要顶层设计。而目前改革面临着部门利益协调问题突出的特点,需要有个改革协调机构来进行协调。现在成立这样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各界达成了共识,这适应了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求。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要召开,在这之前成立这样一个制度,应该是为了为此后进一步推进改革作出准备。
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对这一联席会议能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并不乐观。石小敏表示,成立联席会议制度是对改革呼声的一种回应。但他表示,改革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危机感,二是要有新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从文革中恢复过来,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全国上下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是危机感。在理念方面,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一个重大的理念转变,由此产生的改革开放又带来了新的认识。当时对危机感和新理念的认识方面是上下一致的,所以当时成立的体改委是由国务院总理亲自兼任主任,副总理主持工作。这样一个机构级别足够高,而且超脱于部门利益之上,因此体改委在改革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改革的“中枢”。
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他也认为“改革难度很大,改革要冲撞部门利益,靠部门自己改革不现实,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
迟福林也认为,联席会议只是一个过渡的制度,今后随着改革步入更广更深的领域,还需要更高层次的制度或机构。因为目前的联席会议只是部委之间的,只有上升到中央层面的设计和协调才能适应更深层次的改革。对此,迟福林可以考虑三种形式,首先,希望是中央层面的,能够统筹协调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行政体制改革的机构;其次,可以是由国务院直接牵头,由总理负责的协调机构;此外,还希望能有一个改革咨询机构,不光只是部委坐下来研究协调,还希望能有专家和社会的力量加入进来。
解读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我国行政机构最高层次的联席会议制度,其成立主要是为了协商办理涉及国务院多个部门职责的事项,一般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各成员按照共同商定的工作制度,及时沟通情况,协调不同意见,以推动某项任务顺利落实的工作机制。
据昨日的消息,本次国务院统一建立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由发改委牵头,包括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铁路总公司等35个单位组成的。
据介绍,目前我国对于成立部际联席会议控制严格,凡是可以由主办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一般不建立部际联席会议。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建立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包括国务院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等。
这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申请建立时,均须履行报批手续,由牵头部门请示,明确其名称、召集人、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工作任务与规则等事项,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而当相关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所负责的某项任务顺利落实结束后,将由牵头部门提出撤销申请,说明部际联席会议的建立时间、撤销原因等,经成员单位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撤销。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此次建立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内,一般类似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均不刻制印章,也不正式行文。如确需正式行文,可以牵头部门名义、使用牵头部门印章,也可以由有关成员单位联合行文。观察这些联席会议的职责可知,其没有审批权,主要的功能为协调类与决策研究类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