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万人计划”助力中国梦(3)

【案例】“万人计划”助力中国梦(3)

国家人才计划正当可行

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对这个计划,不少人在质疑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甚至认为这样的投入太大,而且没有体现公平,不同的认识混杂其中,需要明确来认知。

人不是商品,人也不是工具,国家不是商品生产者,也不是工具使用者,人有自身的发展意志,人是主体。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警惕人被商品化、工具化的可能,警惕人的思想、创意、灵性被捆绑束缚,警惕重视人才变成了约束人的发展。但这是否意味着国家不需要大力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了呢?人才激励的一切国家行为就是不当的呢?显然不是。

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各国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等阐述都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可以说,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无不在想尽办法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队,不遗余力地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人才。像美国这类从资金到技术占有全方位优势的国家,甚至不分国籍地将全球人才纳入其网罗范畴,被称为“人才收割机”。

科技创新需要强而有力的后盾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人才工程必须依靠国家支撑。以国家为主体激励高端人才,提出并强力推进“万人计划”不是问题。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给予最大的物质、精神支持,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激励高端人才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国家对人的发展提供的总体环境和条件。只要诺贝尔奖获得者,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国家;只要高科技人才,这样的国家也是没有的。人才成长的公平性问题,其实是人的发展的总体环境问题。

“万人计划”助力中国梦想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个桥段,在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以幽默的方式传递出一个严肃命题:人才,真的很重要。

既有层次分明的人才目标,又有统筹兼顾的远景计划,这充分说明中央对人才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也具备做好人才工作的娴熟技巧。三国时曹操就曾说过,“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美国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40%,而有70%的诺贝尔奖得主为其工作,不正说明,谁拥有人才,谁就占据主动、拥有未来吗?

事实上,我们一向注重广纳天下英才,2008年开始的“千人计划”,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领军人才。神十飞天,刷新浩渺太空的中国高度;蛟龙下海,改写湛蓝海洋的中国深度,激动人心的科技创新背后,多少回国人才在背后默默耕耘?不仅是“千人计划”,截至去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到109万人,近5年归国人员近80万人,可以说,中国正张开双臂,欢迎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实现梦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