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想能促进个人身心之和谐。在人、社会、阶层、自然、国家这几组关系当中,人自身的和谐是基础,作为社会单个个体的人如果不能实现自身身心之和谐,要实现其他几个层次的和谐是很难的。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利益交织、交锋、交融的特殊历史时期,个人在复杂多变的利益格局之下受到的冲击前所未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每一个个体。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刺激下,在猎奇、求变、从众等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人们难免产生诸如狂躁、焦虑、叛逆等负面心理情绪,内心世界的不和谐不断加剧并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归根结底,这是人们不能秉持“中”“和”理念理性看待外部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我的结果。此时,秉持“中”的思想尤为重要,在“中”的理念指导下,人们就能够有一定的标准,并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价值判断,形成对外部世界客观的看法。更加重要的是,“中”“和”思想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再平衡,消解负面情绪,形成健康向上的思维模式。如果能够以“中”“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我们就能够从历史发展进步的时空背景中进行价值判断,不失之偏颇,不做牢骚者、埋怨者,而是成为理性健康社会秩序的推动者、建设者和促进者。
“中”“和”思想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社会属性的概念,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说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生活在社会当中,就面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实质就是人对社会的一种适应。个人作为社会这张关系网中间的一个节点,他受到的力的作用绝非单向的,而是与其发生关系的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在处理各种外部力量的关系时,只有将它们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当中,才不会出现某些方面力量过轻,而另外一些力量过重的情况,个人这个社会关系网的连接点和受力点才不至断裂,人与人、人与社会方能和谐相处。以家庭伦理关系而论,父子、兄弟、夫妻、婆媳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严厉固然会令亲情淡薄,但是失之于宽也将让家庭成员之间缺少足够的尊重和敬意,家庭就会缺少和睦的氛围。因此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时,就要以“中”的思想作指导,在宽严之间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家庭成员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更能做到情感的有机协调,这样才能实现亲情和睦、家庭和美。
“中”“和”思想能促进社会各阶层之和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先富”政策的推动下,一部分人享受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成为利益既得者;相反,在改革的阵痛当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改革时代的利益受损者。不同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各阶层关系,促进各阶层和谐共处,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而传统“中”“和”思想可为我们正确处理阶层关系提供有益启示。对既得利益阶层来说,秉承“中”“和”理念意味着要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避免“官二代”“富二代”弄权、炫富的现象,改变为富不仁、恃强凌弱的形象,主动做维护社会秩序的健康力量。对于利益受损者来说,遵循“中”“和”思想就是要尊重先富者的创造性劳动,认识到这是改革发展所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现存的具体利益冲突是暂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利益格局将逐步得到优化。从而消除对立情绪,化戾气为祥和,让社会生机勃勃,融洽和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