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毛泽东就一再强调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扣住全部社会关系主线的三个层次——国家、社会(或集体)、个人(或公民),就抓住了要害。既能简约地形成诸多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又能展开衍生出4字、8字、16字、24字、32字诸多价值观。
贯彻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基本的价值冲突,无非就是公与私的利益矛盾,提炼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
四、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
一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作为其反映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简而言之就是要处理好公私矛盾。如果对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道德沦丧、信任缺失的现象,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对症下药,就没有说服力,就会缺乏生命力。
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演出了一部部激烈竞争的活剧,优胜劣汰,效率大增。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面对在资本营利和个人谋利这两个“起点”被启动、激活后,人们如何提高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水平的实际问题。如果一切向钱看,就会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中,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所言,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在这方面对症下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邓小平1988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纲领性讲话中,有明确的结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利益矛盾,具体到公私之间: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鉴于日常的、多数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实做人;要说的“常事”——让大家奉行的价值观,就只能“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