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齐卫平,陈朋.中国协商民主60年: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实践[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5).
[2]陈朋.国家与社会合力互动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3]孙存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优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4]齐卫平,陈朋.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长点[J].贵州社会科学,2008,(5).
[5]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5).
[6][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7][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43.
[8]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9]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10]卢瑾.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J].学术探索,2011,(2).
[11]孙关宏.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71.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13]CHRISTIAN HUNOLD. Corporatism, Pluralism and Dem- ocracy: Toward a Deliberative Theory of Bureaucratic Accountability.[M]//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2).
[14]童星.对重大政策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J].探索与争鸣,2011,(2).
[15]游崇宜.西方协商民主的兴起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比较——兼谈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化之路[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16]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68.
[17][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6-57.
[18]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6.
[19][美]小莱尔·卡特.协商民主能接受我们吗[C]//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89.
[20]陈家刚.协商民主中的协商、共识与合法性[J].清华法治论衡.2009,(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