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世界上任何一支铁骑的英雄气质,都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都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锤炼出来的,都是在艰难困苦中铸就的。
英雄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个深远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历经艰难困苦考验的红军将士,为人民军队留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基因”。在军区部队的历史上,“东北五虎师”“塔山英雄团”等一大批英勇之师,他们令敌人胆寒的英雄气质,都是经过无数大仗恶仗打出来的,是用无数烈士的生命换来的。
烽火岁月,战场是锤炼英雄气质的熔炉;和平时期,严格的军事训练、重大演训活动以及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是砥砺部队英雄气质的最好课堂。军区“矢志打赢模范连长”刘珪,为练就“脚跟上膛,枪响靶落”的绝活:手上的老茧厚如牛皮,脚后跟踢枪上膛练了5000多次,作战靴后跟踢出了一个大缺口。在他看来,团队“不叫苦、不畏难、不惧险、不怕死”的“特战魂”是需要“用汗水、甚至生命浇灌的”。他们用行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怎样才能在强军实践中成为时代英雄的命题。
英雄代表着光荣和梦想,英雄也意味着奉献和牺牲。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中,四纵官兵激战6天6夜,顶住了敌军20多万兵力的轮番进攻。这一仗打出了4个英雄团、20名“毛泽东奖章”获得者,同时四纵也付出了伤亡3457人的惨重代价。革命先烈为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诠释了“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崇高价值追求。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在’98长江抗洪的大堤上,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2010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一线,在跨区机动演习中,官兵们不畏困难、不畏艰险,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决完成任务,这种英雄气概的背后,饱含的是爱国情报国志,是为祖国为人民甘于牺牲奉献的使命担当。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谈到:“英雄的最大特点就是强烈的责任感。”锻造英雄气质,必须注重用我军光荣传统铸魂育人,切实打牢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思想根基。尤其需要把每一次训练、每一次任务、每一次演习作为砥砺石,在实践中培育和升华官兵“学习英雄、争当英雄”的品质,把我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打造成一种不变的集体人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