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一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路径。通过学校教育、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形式,建立一个典型示范、立体传播、多元互动的传播领域和交流平台,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成果。二是,找寻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注重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结合起来,坚持“二为”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方向,从而做到理论宣传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统一,促使其乐于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因此,科学对待新自由主义,吸收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理论思想,反击以“华盛顿共识”为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建立广泛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和信仰,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基,从而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何秉孟,李千.新自由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18-19,30.
[3]本刊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马克思主义的几种主要社会思潮--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新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17.
[4]梅荣政.新自由主义的谱系、流变及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1):44.
[5]转引自本刊记者.“张五常热”解析——吴易风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3(4):24.
[6](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2.
[7]路爱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新自由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3):3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98.14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