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查看广东、重庆、浙江、湖南等多地相关规则后会发现,不同地区虽在细则设置上略有不同,但思路大致相似:首先,从人数、场地规模和礼金等三个方面限制干部宴请规模;其次,均要求宴请前后依照申报或报告制度向上级或主管部门汇报情况。
“对干部而言,提前申报制度是一剂重要的‘预防针’。对纪委等监督机构而言,提前报备应起到事先知晓,防患于未然之效。然而,原本旨在敦促双方的举措却并未起到应有之效。”燕继荣说。
他表示,目前针对此类行为的约束大多集中于党政干部管理的相关条例中。这些条例是基于党纪、政纪的规范,而非法律层面,因此也为腐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有的干部在党政纪、法律间打起了‘擦边球’,也使得治理工作困难重重。甚至在一些干部的意识里,并未将此举与违规、违纪挂钩,甚至有意隐瞒,这也加大了提前申报的落实难度。其实早在1994年,一些地方就出台过类似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涉及相关规定。但是直到目前,这一官场顽疾仍然存在。”他说。
山东省烟台市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当地为例,在此类事件的管理上,除了山东省出台了征求意见稿,烟台市也出台了相关事宜的报告制度。当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分级别向相应的机构报告。“比如说县级和副县级及以上的干部要向烟台市市委报告,其余干部则在所属单位纪检组、乡镇等地报告。”他说。
该负责人也表示,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困难。“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中国是人情社会,宴请现场的实际管理难度较大。对于纪委而言,我们的要求是‘管理的服务对象’不能被邀请。比如说该干部分管农业工作,在农业系统内的下属、其所管理的企业员工等都属于禁止邀请的行列。但也存在新的问题,很可能双方确实有很好的私交,按照规定却是不允许的。”他说。
他表示,目前在此类申报中,涉及邀请对象的内容占较大比例。“不少干部都会详细询问纪委邀请对象是否合规。纪委也要求申报人详细写出宴请地点、人数和桌数,并向其解释哪些人可以邀请、哪些人不能。‘邀请范围过大’的事情曾发生几次,都被及时制止了。如果申报后,干部仍有违规宴请行为,纪委一定严肃查处。”他说。
陕西省汉中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监察室的张姓科员认为,提前申报的落实及监管难点在于人员配备相对薄弱。“以工商体系为例,当地的地理范围较大,涉及干部人数较多。无论是核实申报内容的真实性,还是后期监督,都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
“如果实行逐个盯守式的监管会耗费大量人力财力,难免出现人力不足的情况,令纪检部门力不从心。让干部主动报备则在操作中存在困难,因为很难要求干部有效监督自己。如果缺乏真实性,那么提前申报很可能成为一种形式。因此,还是应当加大公众监督的参与度。”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廉政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樊红敏说。
“官员大张旗鼓宴请大致为两种心态:其一受风气影响,碍于习俗不得不办;另一种是借机敛财或与利益方搞好关系。虽然目前各地规定已细化至人数、花费、桌数,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核实和监督环节,很难确保干部上报的内容属实,难免会发生‘报备后依旧违规’的尴尬现象。此外,人们热衷于参与此类宴请,根本问题还是领导干部掌握着人事任免、升迁、审批、拨款等重要权力。如果其手中权力缺乏制衡,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燕继荣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