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参见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第53页。
[19]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20]同注 [19],第88页。
[21]参见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6-58页。
[22]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23]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24]同注 [13]。
[25]参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8-742页;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
[26]同注 [15],第7页。
[27]翁岳生:《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月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21页。
[28]同注 [18]。
[29]参见注 [18]。
[30]参见注 [17]。
[31]参见注 [22],第165页。
[32]参见注 [22],第159-167页。
[33]杨建顺:《从哲学、宪政学、法学的视角反思行政法之理论基础》,同注 [2]书,第390页。
[34]同注 [33]。
[35]参见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平衡与失衡》,《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第72页。
[36]参见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后记。
[37]参见杨解君:《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若干观点的评析》,《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第67页。
[38]同注 [19],第77页。
[39]参见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应松年、朱维究、方彦:《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2}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3}杨解君:《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若干观点的评析》,《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4}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
{5}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平衡与失衡》,《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7}关保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