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雇员准备基金制度的建设与启示(3)

马来西亚雇员准备基金制度的建设与启示(3)

(二)雇员准备基金面临的问题

1.不稳定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基金的参保率。马来西亚的很多产品都依赖于国外进口,因此在变化无常的全球经济下变得异常脆弱。2008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马来西亚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手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失业率的飙升成为政府迫在眉睫的难题。当然,马来西亚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来缓解失业率问题,包括驱逐一部分外国工作者出境,增加境外劳动力输出等一系列措施来减缓国内的就业压力。但是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就业问题,而就业的不稳定性直接关系着这些员工能否继续参保或者选择参保。

2.马来西亚居民的收入之间有很大差距。马来西亚没有最低工资的规定,因此收入差距问题使得许多人发现退休后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继续工作成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虽然对如公务员的人群提供了准备基金,但是由于生活消费增加人们会发现自己的养老金贬值了。这使得人们开始质疑雇员准备基金的养老保障能力。

3.雇员准备基金的个人储存计划并没有将那些由于生病、残疾而被迫离开工作岗位的员工包括在内,也没能提供妇女的社会福利或子女福利,这必然丧失了制度的公平性。最后,购买国家债券的比例逐渐减少,这一趋势会增加基金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雇员准备基金所承诺的稳定的高额红利。Clark对整个东亚整体进行评价时强调了积累型的退休账户、随物价水平调整的退休金、包括国际投资在内的多形式的基金投资组合等退休政策对老年人实际收入的影响[6],因此保证雇员准备基金收益的稳定,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启示

马来西亚的雇员准备基金制度有一个历史形成的特定环境。在60多年的时间里,这一制度为该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通过上文对马来西亚雇员准备基金的介绍和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养老保障制度的统一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代国家的发展中,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已经取得广泛共识。但是,社会养老保障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需要有客观的条件予以保证。我们已经看到,马来西亚虽然为社会养老保障建立了雇员准备基金制度,但是与此同时,在公务员系统又单独建立了养老信托基金制度。这表明,马来西亚的社会养老保障存在制度差异和实际上的利益差异。对比来看,这有些类似于中国目前的企业职工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马来西亚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背景并不相同,但在实际建设中却殊途同归。这与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相比,都显示出自身制度建设的不足,从而影响着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同时也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这一制度,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当然,借口制度的复杂性而拖延统一制度的时间,也是不合适的。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碎片化问题严重,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短制度分割或者碎片化的期限。

第二,养老保障制度的稳定需要可靠的基金来源。马来西亚的雇员准备基金从保障能力来看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其原因不仅是制度的强制性不够,以至于只有50%左右的企业员工能响应制度的要求(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雇员准备基金的会员总数达到123.5万人,其中正在供款的雇员会员57.9万人,雇主453716人,按职工总数中在职供款人所占比例进行测算,覆盖范围大约为53.1%),同时也是因为企业工人岗位的不确定、家庭妇女没有工作以及很多职业工资太低造成的。此外,通货膨胀也会导致基金的损失。因此,专家为马来西亚提高雇员准备基金安全性提出了强制法律约束、促进就业、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以及提高基金投资效益等建议。在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企业职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参保率还不够理想,而城市中的农民工又因为流动性强的特点也对参加养老保险兴趣不高,无疑,这对未来长远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会造成潜在的威胁。而在基金的投资方面,不仅存在渠道狭窄的问题,而且允许在资本市场上投资的部分基金又因为市场低迷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基金收益率在弥补物价上涨因素后几乎没有剩余,某些时期甚至形成绝对损失。因此,继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吸引流动性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以及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并保证投资安全性,就成为我国建设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项重点任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