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流通主导型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尽管不具有技术优势,也没有核心技术,但是它们作为流通载体或流通平台,能够对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及配置,并促进上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流通企业掌握着销售终端和分销渠道,能够及时将市场销售信息反馈给上游的制造商,促进制造商改进技术和工艺,甚至激发后续的技术创新。流通企业通过其销售和服务的功能,使创新产品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是实现产业链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推手。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制造商与国际市场中的消费者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市场信息在向制造商传递过程中要经过多个发包商,必然要发生信息漏损和信息失真,不利于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
第二,国家价值链中的市场需求更加稳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国家价值链是在一国范围内构建自主的产业体系,业务环节外包以及订单转移均在国内进行。而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此外,依托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需求,因涉及中间产品进口以及加工贸易出口,经常遭到西方国家的贸易制裁。国际贸易争端的频发也将加剧市场需求波动,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三,国家价值链掌握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权,能够自主决定自有品牌、生产网络、销售渠道。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它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结构,对产业链上企业或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提高链上企业的应变能力。而全球价值链环节中的加工和出口,均是在跨国买家订单指挥下“被动”完成的。它们的技术能力、生产工艺、人员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买家决定的,没有发展的主动权,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
第四,国家价值链自主构建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国家价值链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物流仓储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制造商依靠上下游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转型升级。而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环节形成的是“两头在外”的“三角贸易”模式,生产体系被分割,呈片段化,也阻滞了制造商的转型升级。如我国制鞋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仅仅承担其中的加工制造这一简单环节,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商无法通过产业关联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培育流通龙头企业
现代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表明,大型流通企业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产业链的主导者和系统整合者。在构建流通主导型价值链中,关键之处在于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我国流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市场集中度过低的问题,需要培育与壮大流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
一是以市场化手段培育流通龙头企业。一方面,鼓励流通企业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重组、并购、联营、上市,以实现规模的扩张和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在流通企业中建立融资服务型公司,实现商业资本、产业资本有效对接,以商业金融为抓手,进一步壮大流通企业。
二是以政府干预方式壮大流通企业。政府应积极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支持流通企业新建或扩建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冷链系统等流通基础设施,以及通过自建、参资入股生产基地等做法,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而提高流通企业资本规模和产业整合能力。此外,政府应在房屋租赁、土地使用、财政补贴、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流通企业一定的支持,特别是要通过降低流通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门槛、降低流通企业税费等措施,增强流通企业融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