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主导型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能够对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及配置,并促进上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序列中属于低端的加工制造,而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渠道的跨国公司则是全球生产布局和利益分配的控制者。同时,在产业链上的其他次级供应商还依靠“瀑布效应”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产业的高度集中化。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主导厂商和次级供应商的多重控制,加大了追赶的难度。当前,我国依靠全球价值链(GVC)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受到威胁,亟须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NVC),依靠国内市场建立起新型产业循环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流通环节成为发展动力
构造国家价值链的过程,面临着产业发展动力或主导厂商的选择问题。理论上而言,在航空、汽车、专业设备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核心技术是产业链的发展动力和利润源泉,价值链由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商主导。在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中,市场渠道、品牌管理、制造服务等流通环节,成了价值链的发展动力和主导环节。
我国现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零售企业、物流企业、专业化市场等流通企业或交易平台,为构建流通主导型价值链奠定了基础。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完善自身功能,将逐渐实现由商品交易平台向价值链主导者或协调者的角色转换,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和中小制造商转型升级的主导者。
流通主导型国家价值链的运行方式
流通主导型产业链大致是以两种方式运行的。
一是实施全产业链控制。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向上游延伸,以控制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从而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流通企业可以采取兼并、收购等纵向一体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契约方式组建产业链战略联盟,实施产业链控制。以中粮集团为例,其原本是以粮油食品进出口为主业的贸易公司,目前已经由粮油原料的贸易商与提供商,向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延伸,转变为粮油食品链的供应商和运营商。通过实施全产业链控制,集团内的各个业务单元共享了采购、技术、生产、品牌和渠道,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增强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实施关键环节或核心环节控制。流通企业仍然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采购、运输、仓储、批发、销售等环节中的一环或多环。这些关键环节在产业链中属于利润最高、附加值最大、拥有话语权最多的部分。流通企业可以将自己并不擅长的加工制造环节外包给专业供应商,通过设定技术标准实现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从而主导产业链的运行。香港利丰集团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该企业创建于1906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出口贸易商之一,多年来一直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并收购了多个时尚品牌,但仍然将主营业务设定在出口、零售和经销批发等流通环节,大量的制造业务以外包方式交给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加工企业,并以技术标准控制和协调价值链的运行。同时,该企业还为供应商提供技术、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帮助,促进了产业链整体升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