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鞋垫奶奶”去留引争议 伦理与规则的大考量(4)

【案例】“鞋垫奶奶”去留引争议 伦理与规则的大考量(4)

“鞋垫奶奶”的问题不该由大学兜底

不难看出,学校不能收留“鞋垫奶奶”,这看似跟大学人文精神不相符合,也有悖于学生的一片同情之心,但学校也有自身的难处。毕竟,校园周边小贩很多,他们虽然没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但透过摆摊背后的生活与生存,他们其实跟“鞋垫奶奶”都差不多,也都各人有着各自的艰难和无奈,如果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社会的全面关注,职能部门从根本上重视和切实地加以解决,显然就是以教育为己任、资源和条件都有限的大学校园无法承受之重的。

再从媒体报道的一些细节看,“鞋垫奶奶”不仅年纪大了,而且没有兄弟姐妹,养女还没盖房,保定清苑老家的房子塌了……这一切听起来确实很是凄惨,也是应该得到社会关照的。但在政府倡导“老有所养”的背景下,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应该由民政部门努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加以解决。从社会文明角度而言,就算学校方便收留,但一位75岁老人还如此在外租房、辛苦摆摊、常年以白菜就着馒头对付着过日子,恐怕也只能算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这一切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的。原则上说,对弱势同情学校责无旁贷,但社会职能管理部门完善了,问题的归口也更应该清晰起来,而不能因为过去“鞋垫奶奶”在校园做了20多年缝缝补补的活计,关于“鞋垫奶奶”的一切苦难生存问题就该由学校兜底,甚至如今校园要规划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实在不能容留,便一味认为学校没有同情心、起码的人文关怀,从而把对社会的积怨发泄到学校此刻的决定之上,而应该厘清出现问题责任的根本所在。督促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回归本位,这无疑才更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和避免一些人靠另一些同情过日子的凄凉。

【启示与思考】

围绕“鞋垫奶奶”的走或留,公众争持难休。有人质疑:“偌大一个校园,竟容不下一个摆摊老人?”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将其请出校门,关乎规则,无关冷漠。两种看法都不乏道理。驱赶者未必不仁,遵循规则而已;学生集体求情,也非“无理取闹”。二者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与其说这是“无情”跟“有义”之别,不如归结为思考维度的差异:校方着眼的是秩序维护;求情者的价值基点则是从道义出发,给“鞋垫奶奶”一条谋生之路。

价值有歧异,但伦理与规则也有着权衡次序。毋庸讳言,是规则就该遵守,校园内的经营活动总会有准入门槛,若允许随意摆摊,势必导致秩序混乱,影响师生教学生活。可是再刚性的规则,也无法远离人文考量,无法规避情感层面的牵制。有时候,有条件地变通、活用,不是对规则约束力的削弱,而是对其内涵的延展与丰富。事实上,规则弹性与张力也是实践中对多元因素的一种平衡。

就拿“鞋垫奶奶”来说,“鞋垫奶奶”是一名小贩,更是生活陷入困境的弱者,摆摊卖鞋垫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校方将其一赶了之,可能就堵上了她勉力自救的渠道。更何况,“鞋垫奶奶”在该校摆摊已有20多年,俨然已成为一张校园名片,是校园境迁的见证者,给她安身之处也是留存他们的集体回忆。

正因为如此,希望校方“特事特办”,给“鞋垫奶奶”一个安身之处,才成了普遍呼声。毕竟,容许“鞋垫奶奶”存在,未必就影响秩序。若只顾墨守成规,或是对规则内蕴含的“人情味”的折损。

在制度缺角难以立即修复的情境下,社会爱心不可缺位。在他人的苦难面前,不应轻易转过身去。这关乎价值排序:看上去再堂皇的规则,也理应在生存权面前让路,哪怕它是与制度缺陷共生的。

由“鞋垫奶奶”的去留问题而引发的这场争议,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成员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展示出人性的光辉,这些是如此的珍贵。而生活在社会底层,诸如无依无靠的“鞋垫奶奶”,这些卑微的小人物,用他们的坚持和付出,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最终形成了一股向善的社会力量,如此也为我们所感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