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论
关于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思想库有不同的争论,这些争论概括起来有支持者,批评者以及总体支持细节批评这三类。
(一)支持者
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加里·施米特卜大年1月27日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题为《重新思考我们的中国战略》的文章。作者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接触政策在影响中国的崛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像连续几任政府曾经希望的那效。通过对比美国时任副国务卿佐利克在2005年发表的讲话时提出的在推动中国温和地崛起为一个大国的道路上对华政策合理的衡量标准。作者得出结论:美对华“接触战略”收效甚微。
因此,作者认为对中国所作所为的评估对于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的美国政策的影响体现为两点。首先,这增强了奥巴马政府提高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的合理性。其次,这意味着在实行接触政策的同时,应当关注那些做法是切实互惠的,而不要指望这一过程本身会促使中国的转变。
同样支持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还有布鲁金斯学会马丁.英达克(MartinIndyk)和罗伯特·卡根,他们在给奥巴马第二任期外交政策建议的文章中指出:“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开始时,世界处于异常地不稳定的状态,各大国不是处在被经济危机困扰的局面,就是经历各个国家的政治过渡或僵局。中东处于政治动荡的状态,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上升。世界的制度,无论是联合国,G-20,还是欧盟,它们的职能不是被削弱就是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在缺乏协调一致的领导下似乎被拉开。对世界而言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时期;对美国而言,这是一关键的机会。”作者建议奥巴马应该确保美国在东亚的再平衡行动超出军事层面从而包括美国影响力的各个方面。
(二)批评者
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批评。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月25日发表题为《美国的重心转向——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文,作者为美国凯托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主任贾斯廷·洛根。文章称,华盛顿对于重心转向亚洲政策存在普遍的支持,这在亚洲问题学者中尤其如此,而且各界尤其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幸的是,美国的亚洲政策存在两个重要缺陷,如果美国继续执行该政策,这些缺陷会带来重大问题。第一个缺陷是:经济接触与军事遏制互相矛盾第二个缺陷是:华盛顿坚持把中国崛起同中美竞争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扮演离岸平衡者,监督亚洲的实力天平并确保没有哪个国家在军事上支配该地区。
与此同时,KennethLiberthal李侃如在一份起草给总统奥巴马的题为《把北京拉回》的备忘录上指出“美国再平衡战略(转移)对亚洲产生了理想的结果,但当前的策略可能会增加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冲突”。“你的再平衡战略转向亚洲产生了理想的结果,包括使中国知道美国是严肃的,有能力的和决心在该地区保持长期的领袖地位。但是这种策略也产生动力,日益威胁要破坏它的最初目标。因此是时候明智的调整的美国再平衡战略,中国领导层改变为你提供了一个机会去这么做。”
(三)总体肯定,细节批评
与此同时,关于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思想库还有第三种声音,那就是总体肯定其战略,但在具体细节方面提出了批评,例如:美国外交学会网站2012年11月20日文章《美国转向亚洲:绝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再平衡》一文指出:奥巴马政府如何保全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践行对盟友的承诺而又不激怒中国或进一步使之怀疑美国推行包围策略。作者指出要消除中国的担忧,同时保留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美国必须改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把中国纳入海上演习,先是作为观察国,但在近期内也可成为参与者。这会逐渐增强美中两国军人之间的信任和交情。2、在涉及与领土争端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外交成熟风范,尤其是当美国与争端的其中一方有共同防御责任时。3、强调再平衡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4、增加美国海岸警卫队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训练和演习,这将提高它们打击毒品走私、维护航道畅通和在与该地区有关的重大问题上彼此协作和与美国协作的能力。5、减少关于再平衡的夸夸其谈,尤其要考虑到美国主要是在延续已经开展的工作,比如将海军资产调配到太平洋。引起人们对再平衡的关注很可能不必要地增添了中国的担忧。
相应地,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25日刊登署名文章,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文中说,遏制实在不是与崛起中的中国打交道的恰当政策工具。实力是得到想要的结果的能力,有时候,与别人合作行动而不是越过别人行动,美国的实力会更强大。奈说,美国转向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不应咄咄逼人。美国应听取凯南反对过度军事化的警告,确保中国不会觉得陷入包围或危险。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可以通过合作抵御气候变化、流行性疾病、网络恐怖主义和核扩散获得的好处有很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