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2004年以来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九连增”,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呈现新的特征,并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势在必行。必须从国民经济全局和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现有工业化、城镇化资源与空间布局战略,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流通能力;提高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应变能力;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出台《粮食法》,依法治粮。
关键词: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长效机制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1]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迫切性。需从国民经济全局和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的长效机制。
一、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波动中上升(见图1)。虽然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9个一号文件支持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九连增”。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粮食需求刚性增加、资源约束日益凸显、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配套制度滞后,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自给率自2002年以来处于下降趋势,到2010年跌至89.49%(见图2)。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总量将不断增加,据计算,2020年和2030年将达到6.93亿吨和7.34亿吨。[2]虽然口粮消费减少,但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逐年增加,加之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扩大,供需矛盾将愈来愈突出。
二是耕地数量及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后备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我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10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1.60亩减少到2010年的1.37亩,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占用了城市周边大量的优质土地,造成耕地面积锐减,预计2020年我国的耕地缺口将达1亿亩。另外,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存在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如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5%,水资源仅为全国的19%,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7个在缺水的北方地区,加之水污染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粮食供需区域布局矛盾突出,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方转移。7个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36%提高到2011年的46%。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个别粮食主产区正在演变为粮食平衡区。西部地区生态安全脆弱,土地贫瘠、荒漠化现象严重,土地产出率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弱,供需缺口大量存在。
四是粮食结构矛盾加剧。小麦产量供大于需,但优质小麦供给不足;稻谷产需基本平衡,但籼稻有余,粳稻不足;玉米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产需偏紧;大豆和植物油产需缺口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近80%,这种局面将长期存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