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新进程:从“基础性”到“决定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新进程:从“基础性”到“决定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既是解放思想带来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也是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心。

■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的历程,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逐渐明确了改革方向。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十四大到十四届三中全会。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其内涵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改革陷入低潮,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一度被质疑,对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认识也再次发生争论。在这种情况下,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此后,经过对过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得失的认真总结,十四大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四届三中全会将表述修改为“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个解放思想的提法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并运行多年之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成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命题。

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表述。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十六届三中全会表述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个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已经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的这个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容易被混淆,“看得见的手”经常取代“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造成市场的紊乱。必须明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就当前阶段而言,必须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深化改革。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的价值规律主导。为此,《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决定》还旗帜鲜明地指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就对我国目前一些领域仍存在的行政垄断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决定》同时就这些方面关键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决定》还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逐渐放开对农村土地这一重要市场资源的束缚,要求对农村土地入市做出规划,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是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内容。

第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主体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市场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轮市场化改造,但仍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国有企业所具备的某些“独特”资源影响了市场的平等性要求,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为此,《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进一步去除国企的行政色彩,强化市场公平竞争,《决定》指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针对国企领导的行政背景等突出问题,《决定》提出: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第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准确定位宏观调控。《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这表明,宏观调控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而非直接的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在国家整体层面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的经济结构协调,避免区域、系统性风险。结合《决定》对市场决定性作用表述,可以明确宏观调控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忽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宏观调控应当将政府的政策如何撬动市场力量作为考虑的重点,而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应避免过度,同时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的“淡出”安排。因此,《决定》指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