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海外培训:学了什么? (2)

官员海外培训:学了什么? (2)

细节,细节

“21天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收获确实不少,既有国内外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又有现场教学的感悟收获,还有对上海转型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在今年9月举行的上海市领导干部短期境外培训总结座谈会上,培训项目负责人概括说。

而对参加培训人员而言,“收获”更多通过细节体现。 “让你若有所思,甚至感到震撼的,往往都是很细微的东西。 ”2011年赴美培训3个月的某区政府新闻办主任方思(化名)说。

在弗吉尼亚大学,方思与近20位区县新闻发言人、媒体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团组聆听了大量新闻机构和政府新闻官员讲授的课程。在华盛顿列席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经历尤其令他难忘。 “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信息沟通机制,每次都是市长上来张口就讲,敏感问题也不回避,新闻发言人反倒坐在台下,不用压力山大。 ”

上海音乐厅公关部主任沈彦树,参加过市委宣传部在加拿大组织的文化公益机构干部培训班。他记得,临行前自己和团员们收到组织方发来的邮件,详细征询其在海外期间除既有安排外,还希望重点拜访哪些机构、了解哪些问题。

在加拿大,团员们密集访问了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并与当地文化机构开展深度交流,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沈彦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对方向其完整展示了当地文化基金扶持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事先论证、事中跟踪、事后论证,资金并非一步到位,甚至可能中途把走势不佳的项目“关掉”……“细节安排和制度执行力,是最让你思考的。 ”沈彦树说。

别样的收获

对浦东新区6位基层干部和国企高管而言,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在新加坡的3个月培训,更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2011年起,浦东推出新加坡挂职培训项目,已选派两批干部和企业高管前往新加坡挂职,用蹲点的方式,更近距离获取“真经”。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刘永友,带着一串长长的问题清单走进新加坡旅游局和圣淘沙发展机构;仅在后者,他就蹲点了6个部门和1个子公司。而在新加坡社区发展理事会及民众俱乐部挂职的洋泾街道组织委员宋豪斌,则在3个月里走遍了当地居民社区,“鞋子也磨坏了”。

类似的挂职培训模式,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除国内政府机构与海外机构定向对接外,一些海外机构亦会针对中国官员、基层领导者等开设不同以往的挂职培训项目,其对参加人员有更严格的筛选,对英语能力要求尤高。

而对目前大多数参加海外培训的官员而言,强度和压力尚没有那么大。与国内相比,在海外生活更显规律有序。培训之余,他们几乎没有应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前提是不能随意脱离团组、擅自行动。

“3个月时间,可以深度了解一个地方。 ”在博物馆云集的华盛顿,方思利用休息日,看遍了当地的公共博物馆。平时的晚上,他边在健身房跑步,边看CNN新闻直播;回房后则拿出从国内特意带来的一套《近距离看美国》。 “身临其境了再读此书,更有深切的体会。 ”在他看来,这些闲暇时光,更是“别样的收获”。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