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3)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3)

 【参考文献】

[1]陈东湘,2012,《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评述》,《市长参考》5月16日。

[2]费孝通,2004,《小城镇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好》,《经济日报》1月4日。

[3]郭西山等,2010,《世界农村人口大量拥向城市 日英遭遇农村老龄化尴尬》,《环球时报》8月30日。

[4]哈柏玛斯,尤尔根,2001,《合法化危机》,刘北成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5]赫茨勒,1963,《世界人口的危机》,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6]亨廷顿,塞缪尔,1989,《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7]胡厚国,2004,《县城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对策》,《城市规划》第9期。

[8]胡跃平、陈韦,2010,《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小城镇建设》第8期。

[9]卡尔索普,彼得、威廉·富尔顿,2007,《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卡斯特,曼纽尔,2003,《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李克强,2013,《李克强总理等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人民日报》3月18日,第2版。

[12]刘声,2011,《青年农民工六大问题亟待破解》,《中国青年报》2月21日。

[13]刘易斯,阿瑟,1988,《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4]陆大道、宋林飞、任平,2007,《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5]马克思、恩格斯,19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6]——,19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7]马歇尔,阿尔弗雷德,1997,《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8]芒福德,刘易斯,2005,《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孟德拉斯,2005,《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米尔斯,赖特,1987,《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1]诺伯舒兹,克里斯蒂安,1995,《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2]彭特,约翰,2006,《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市设计政策与指导》,庞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3]彭真怀,2010,《优先发展县城和中心镇——把“三农”放在决策起点上的治国新思维》,《今日国土》第5期。

[24]任玉岭,2010,《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和突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新思维》,北京:科学出版社。

[25]王廉,2005,《城市经营的规划与策划》,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6]威尔伯,查尔斯编,1984,《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徐壮飞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7]杨傲多,2009,《民进中央:失地农民数量迅速扩大2020年将超1亿》,《中国青年报》3月14日。

[28]英克尔斯,阿列克斯、戴维·史密斯,1992,《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9]张鸿雁,2002,《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带来的思考》,《民族研究》第1期。

[30]——,2007,《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南京社会科学》第11期。

[31]——,2009,《欧洲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启示录——从再造人类“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说起》,《探索与争鸣》第3期。

[32]——,2012,《中国城市化理论新模式的建构》,《学术月刊》第8期。

[33]张鸿雁等,2012,《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4]张怀雷、陈妮,2011,《失地农民社保: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社会建设》,《中国劳动保障报》1月21日。

[35]张正河,1998,《乡村城市化的要素聚集与时空序列》,《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

[36]赵新平、周一星、曹广忠,2002,《小城镇重点战略的困境与实践误区》,《城市规划》第10期。

[37]邹农俭等,2009,《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8]Doxiadis, C. A. & J. G. Papaioannou 1974, Ecumenopolis: The Inevitable City of the Future. Athens: Athens Center of Ekistics.

[39]Unger, Irwin 1996, The Best of Intentions: The Triumph and Failure of the Great Society under Kennedy, Johnson, and Nixon. New York: Doubleday.

[40]Wirth, Louis 1938, “Urbanism as a Lif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4.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