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河南: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旗县“三加”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社旗县位于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缘,总人口73万,总面积1203平方公里,现有党员2.4万名,是传统农业县和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社旗县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新时期农村发展新变化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加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党员加农户”、“产业加基地”的“三加”模式,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互融互促的新路子,形成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兴党建”的发展新格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社旗县“三加”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产生了积极显著的经济社会效应,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时期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启示。

一、社旗县“三加”模式的主要特点

新的历史形势下能否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好发挥功能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是各级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社旗县探索的“三加”模式,就是从传统农业区实际出发的一项全新尝试,并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点。

(一)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农村发展联动互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村民自治的迅速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如果不能准确找准定位,就很可能陷入“被虚置”或“被边缘化”困境。作为传统农业区的社旗县,面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土地利用率低,党组织在农业生产中领导职能弱化、统领功能不强的“三低一弱”难题,积极尝试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加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党员加农户、产业加基地”的“三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农村党支部是实践的核心,处于“龙头”的位置,其发挥“龙头”作用如何,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这种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以本村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引领建立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倡导党员自由结合农户,成立帮扶联合体;支持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示范基地。这种模式不仅把党建工作与推动农村发展相结合,能够突出组织的服务功能和作用,摆脱长期以来农村党建工作枯燥干涩、缺乏活力,党支部难以获得群众认同感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执政能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建设融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理顺了农村改革发展中各种利益关系。

农村的改革发展说到底是利益的调整与实现,而党组织的功能之一就是利益整合。如何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整合好各方利益关系,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社旗县在“三加”模式的实践探索中,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整合功能,正确区分党内与党外、区域自治和生产经营的不同职能,理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三者间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中,农村党支部主要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协调作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为本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帮办有关证照、协调土地流转、共同解决资金困难等,为经济合作组织依法经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并通过党员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户,凡农户需要服务的事项,都由党员来承担。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村委会主要发挥辖区自治的综合管理职能,变以往行政干预为主为正确引导为主,有效避免了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主要依法依章从事自主经营,实现领办者和群众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的推行,不仅能够整合各方利益,使党支部、村委会和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三者职责明确、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能保证村“两委”成员在与村专业合作组织相处的关系上,自觉做到搭台不唱戏、支持不干预、帮建不包揽、提供服务而不发号施令。

(三)整合了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资源要素。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就必须整合土地、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和要素,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模式。

社旗县“三加”模式就是从传统农区这一最基本县情出发,着力把农村的各种生产经营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基层组织引领下的农村生产方式转变。这种模式在土地资源整合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据本地产业基础,支持建立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并积极协调土地资源向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流转,以实现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人才资源整合中,针对农村人才外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全县启动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县、乡两级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外出打工和创业经营的经营型人才,回乡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的合作经营;在技术资源整合中,县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以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开展学专业、办实业、带产业的“三业”竞赛,使全县农村党员干部80%掌握了1门以上专业致富技术,40%以上创办有经济实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引领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从而改变了以往生产经营的无序状态,而且实现了农户由个体市场主体地位向群体市场主体地位转变,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调动了农村发展各方面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各方形成推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让农民在实惠中提高积极性,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最直接问题。社旗县探索尝试的“三加”模式,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上经济发展的潮头浪尖,既激发农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活力,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这种模式的探索中,县委还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开展“三业”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指导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学专业、办实业、带产业”竞赛活动;乡镇党委则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指导村党支部书记、其他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带头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从事规模加工、养殖、种植和第三产业等;农村党支部则发挥引领作用,支持帮助建立产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自我发展致富项目,或参与到协会等合作组织中来;协会和合作社则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农民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县委还号召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建立党员农户帮扶联合体,深入开展信用互惠、联户帮扶活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等,实现党群互动,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推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使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头雁领着群雁飞”的格局。

二、社旗县“三加”模式的显著效应

作为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创新之举,社旗县的“三加”模式不仅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创新之路,而且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也带来了诸多积极效应。

(一)找到了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点。

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关键是要找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战斗堡垒,既肩负着重要使命,又处在改革的最前沿。社旗县实行的“三加”模式,正是在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创新了农村发展机制。特别是“支部加协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富民为目的,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或合作社为载体,通过抓规范建立、抓规范管理、抓规范运作,形成了支部抓协会,协会搞服务,带动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村工作机制。二是确立了农村发展主体。特别是积极倡导“党员加农户”,建立“党员加农户”的帮扶联合体,本着优势互补、共守信用的原则,使党员和农户在帮扶联合体中,主动发挥各自在文化知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农民主体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明确了农村发展路子。各基层组织围绕县里确定的主导产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人才优势,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生产路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种植、养殖、加工基地,能够走出一条依靠产业建基地、依托基地兴产业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二)找到了转型期农村经济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

社会转型期农村党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核心任务越来越繁重,特别对于传统农区,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地致富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就更加迫切。社旗县的“三加”模式,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找到了党建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一方面把基层党组织设置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党支部加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党建工作新模式,以及“党员双支部管理、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管理制度,广安果蔬生产、宏伟木业加工等一批合作社党支部同时挂牌成立,其他专业合作社则采取“联建、挂靠、派驻”等方式扩大工作覆盖面。另一方面把支部的引领作用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党组织强服务、促增收、助发展的功能,城郊、苗店、桥头、李店、陌陂、朱集、下洼等一批乡镇积极发挥党组织与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整合资源、凝聚人心、服务发展的作用,率先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不仅带动了养猪、食用菌等产业迅速壮大,也示范带动了蔬菜、“三粉”等十多个专业合作社成立。再一方面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把党员作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要求每位党员都要和两名以上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带动和帮扶群众发展自己的产业、参与农村合作社的经营,初步形成了“一人带几户、几户带一组,一组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新格局。

(三)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哪里,既关系着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村的执政根基,也关系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旗县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立足于“三加”模式的推进,以“三业”竞赛为抓手,以激发活力、提高能力为着力点,使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例如,以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县乡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为主阵地,培育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干部,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学政治、学专业、学技术,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组织、引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再如,县、乡出台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指导村党支部书记制定参与“三业”竞赛、创先争优的规划和年度目标,鼓励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办实业,带头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争当农村致富的“领头雁”。又如,建立农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创新激励机制,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按合格、标兵、功勋三个档次进行年度动态考核,对村干部实行“评议继任”制管理,每年进行两次民主评议,对农村党员实行星级化管理。这种以提素质、强能力、创事业为主旨的党建模式创新,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干部,全县形成了“支部带领发展、党员带头创业、党群互促共进”,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局面。

(四)找到了基层党委政府服务农村发展的切入点。

新形势下基层党委政府对农村的发展如果还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号召,或者行政手段的推动,已很难适应农民主体意识提高和试图变革的需要。因此,社旗县各级党委政府服从服务于农村变革的需要,把改进领导方式作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到农村发展洪流中去。他们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首先从转变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切入,专门出台了《中共社旗县委关于实施“三加”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号召全县农村党组织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指导和帮助建立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倡导农村党员自由结合农户,成立帮扶联合体;支持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示范基地,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目前运行情况看,全县117个村党支部书记都新上了致富项目,党员干部中有稳定致富项目的达70%以上,全县党员农户帮扶联合体已达844个,迅速兴起的产业示范基地190多个,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拉动了全县62万亩耕地的农结构调整。领导方式的转变,不仅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带动力的全面提升,而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也从“管理”走向了“服务”,从“指挥”走向了“引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