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旗县“三加”模式的重要意义
社旗县“三加”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是破解传统农区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的有益尝试,而且也是破解传统农区信息化、专业化程度低的有效创举,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
(一)破解了传统农区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对于传统农区而言,这种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而且抑制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延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成为传统农区推进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也是各地在推进农业发展中着力破解的重大问题。社旗县提出的“三加”模式,是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打破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以整合农村生产要素为核心要义,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为最终目标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传统农区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三加”模式,一方面把农民分散生产、分户经营组织起来,使其参与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大大提高农户购销行为的可预测性和有序性,克服农户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存在的信息、资金、专业化等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支部”、“协会”、“党员”的重要作用,把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引入农业生产,把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二)破解了传统农区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
传统农区农村发展慢、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关键在于传统农区市场化程度低,核心在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旗县提出的“三加”模式,是在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协会与会员”、“党员与农户”的帮扶联合体,把家庭独立生产经营的组织细胞连接起来,瞄准市场取向,整合生产资源,搞好统一经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通过建立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间的桥梁,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高科技、细管理的“大产业”联系起来,实现了农户由个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向群体的市场主体地位的转变,实现了农户“单打独斗”的小生产与“联兵作战”的大生产的无缝对接,降低了市场准入成本,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社旗县兴隆镇养鸡协会,从孵化鸡苗、饲料供应、防疫、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强化统一经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产蛋质量高,左右了宛东大半个市场,在鸡蛋市场低迷阶段,鸡蛋价格每斤比散养户还能高0.3-0.5元。可以说,“三加”模式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实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破解了传统农区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
(三)破解了传统农区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
信息化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要素和瓶颈约束。特别是传统农区,由于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农业生产产前缺乏市场信息引导,选择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求;产中缺乏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品质难以提高;产后缺乏销售信息和渠道,农产品卖难现象经常出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社旗县提出的“三加”模式,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因地制宜地建立一批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把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机械设备引入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把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传递到协会成员和种植、养殖户,使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数量,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提高了产品的销售率。同时,“三加”模式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积极培育和培训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先进党员,依托党员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增强了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了农民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三加”模式的提出,为传统农区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四)破解了传统农区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当前,专业化程度低是制约传统农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抑制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障碍。如何提高传统农区的专业化程度,尤其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村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社旗县提出的“三加”模式,为提升传统农区专业化程度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以“支部加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党员加农户、产业加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三加”模式,是以构建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重点,切实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着重强化其对农村发展的服务职能,有效增强其对农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支部加协会”的总体框架中,党支部统揽全局,通过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等作用,主动为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帮扶服务,协调诸如办公场所、产业发展用地、信贷资金、税收减免等协会和合作社自身难以解决的现实难题,体现了党支部切实服务农村发展的“主心骨”作用。同时,基层党支部积极吸纳有经济头脑和开拓精神的青年农民进入党员队伍,壮大了基层党组织的规模,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规模和能力。在“党员加农户”中,党员干部积极成立“党员中心户”,积极与农户建立帮扶联合体,依靠自身素质和坚强的党性,以及通过组织培训学到的专业技术,在帮扶联合体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主动服务、致富带富等作用。
四、社旗县“三加”模式的有益启示
社旗县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推行“三加”模式的做法,是新时期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是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新尝试,给予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启发。
(一)基层党建只有服务农村发展才有生命力。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如何处理好基层党建与促进农村发展间的关系,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村发展的结合点与着力点,是当前我国推进党的建设、破解“三农”发展问题的重要课题。社旗县在构建“三加”模式中,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社旗县通过“支部加协会”,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协会建立、协会帮扶中的作用,为协会建立、运行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通过“党员加农户”和实施“三业”竞赛,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服务和带动农民致富提供了重要保障。社旗县的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和新要求,立足于“为民”这个根本,着眼于“服务”这个宗旨,实现“利民”这个目的,强化科学服务意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运用科学发展方法指导新兴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引导农民干事创业。同时,在推进发展上,党组织要自觉做到搭台不唱戏、服务不干预、政策引导而不包揽经营,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只有这样,基层党建才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激发起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
(二)基层党建只有融入农村发展才有影响力。
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核心是农村发展问题。我国一些地方基层党建工作难以开展,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党组织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党的工作没有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去。社旗县在推行“三加”模式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新时期农村的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自觉地融入到农村发展中,积极鼓励村干部和党员融入到新型经济组织中,积极吸取农村优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进入基层党组织队伍中,积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农村发展的有机融合和紧密结合,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社旗县“三加”模式的实践揭示,新时期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融入农村发展,只有融入农村发展,才能发现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显著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融入农村发展,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只有融入农村发展,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巩固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当前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旋律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基层党建只有对接农村发展才有凝聚力。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只有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对接农村发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基层党组织才有凝聚力;只有把农村发展有效对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农村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才能更有活力和动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的全新课题。社旗县在推进“三加”模式中,着力推进党建工作由“单轨运行”转变为党建与农村发展“双轨并行”,通过“支部加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与新型经济组织的有效对接和融入;通过“党员加农户”,建立党员与农户帮扶联合体,形成党员带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产业加基地”,积极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建基地,依靠基地兴产业,依托产业建协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旗县的发展实践表明,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的有效对接,只有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产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基层党建工作才有凝聚力,才能激发起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基层党建只有结合农村发展才有带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产生了一些新变化,给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不断增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耕地闲置撂荒的现象,“谁来从事和组织农业生产”,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必须考虑的新问题;二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诸如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联合体等新兴经济合作组织,如何融入这些新兴合作组织,引导新兴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中应关注的新情况;三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中应把握的新要求。社旗县根据农村发展的这些新变化,提出了“三加”模式,通过“支部加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有效地融入了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组织,强化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通过“党员加农户”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动作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产业加基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的相融互动。社旗县“三加”模式的创新实践显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结合农村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推进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促进基层党组织由“号召型”走向“融入型”、“服务型”,以便于更好地应对农村发展新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更好地加强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更好地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课题组长:王俊本 谷建全成 员:孙德中 万银锋杨兰桥刘玉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