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高考改革,有人欢喜有人忧(2)

【案例】高考改革,有人欢喜有人忧(2)

市民心中好学校就是重点校

对于“不设置重点校重点班”的提法,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表示,其实近10年来,北京市一直在贯彻该政策,只是目前老百姓习惯性地把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学校视为重点校。

“有人就问我,你们是重点校吗?我非常否认这点。但我们确实是区里的示范学校。”祖雪媛说,各个区县都有各自的示范校,百姓就把这些示范校当成了重点校。示范校并不是固定的,在某一阶段做得非常好,就被评为示范校,再过一段时间重新评选时,就可能有其他的学校评上了。

北京四中副校长谭小青表示,所谓的重点班是把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该校没有开设重点班,只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了一些特色班,比如“道元班”、“科技实验班”、“国际课程班”等。

观点

高考改革核心在于招考分离

改革不能仅限考试技术层面,还应涉及体制制度

据新华社电近期,江苏、北京、山东等地陆续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具体措施既包括全国统一部署实施的放开异地高考、加分项目“瘦身”等内容,也包括调整外语科目考试形式、内容及分值等“自选动作”。遗憾的是,这些改革的触角多数仅限于考试技术层面,还没涉及更为根本的体制制度。

教育问题产生背后都有体制制度身影

应试教育、外语过热等许多群众不满意问题的产生,其背后都有体制制度的身影。以应试教育为例,如果不改变评价及招生制度,不论是减少考试科目,还是调整科目之间分值配备,甚或是动用行政力量强制不准补课等,都难以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素质教育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推进教育部门放权将是改革攻坚战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改革方案多数集中在具体的技术层面,而对更为深层次的制度性弊端涉及不多,所以,“改来改去却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效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

“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因为实行考试招生分离,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要建立全新的考试招生格局。”熊丙奇说。

专家认为,怎样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将是改革的攻坚战。高考改革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这会陷入“放权”的悖论,而应该建立新的改革机制——由全国人大、地方人大讨论、审议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一方面广泛听取民意,另一方面则监督政府部门依法放权推进改革,否则,改革就可能一直悬在空中难以落地。

追访

小学英语教材将相应调整

近日,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设英语课,教材作为配套肯定也会有相应的调整,相应的老师也会做一些调整,有的可能整体提升年级。

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说,国家课标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开设英语课后,学校会将英语元素注入到其他学科,采用校本课程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在说、唱、跳包括表演过程中去练习一些口语交际能力,让孩子们能听到英语、运用英语,解决他们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不同文化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阶段坚决不设重点班和重点校,目前在高中阶段全市评了几十所“示范校”,这些示范校被大家普遍认为是重点校。但我认为全市会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会在推进校际间的均衡方面有一些强制性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和政策出台之后,可能会在化解重点校和重点班方面做一些工作。另外,发挥这些示范校和老百姓认可的“重点校”的作用是我们目前要做的。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

文理分科对于我们学校影响不大,北京四中花费6年时间探索了以人文为基础、科技特色多元发展的教学模式。虽然分了文理班,但文科的学生理科的教学一点儿都没减少,同样,理科实验班对文科的知识同样非常重视。

——北京四中副校长谭小青

从回归教育本身来讲,应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兴趣。不应该过早地给学生打上标签,对其进行文理分科,但是可以从学生后期发展和兴趣角度,根据学生的爱好有一个选择。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