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高考改革,有人欢喜有人忧(5)

【案例】高考改革,有人欢喜有人忧(5)

【启示与思考】

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教育的重理轻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报考文科几乎被人认为是笨的代名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年代的一致认识。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精神根基,科学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动力,两者不可偏废。科学能让人学会怎么做,人文知识能让人知道做的价值。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为了考试,很多学校体育课没了,音乐课没了,原本高二开始的分文理科在一进高中就实行了,很多学生不知秦汉,无论魏晋,不懂儒墨道法,不知孔孟老庄。这都对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带来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在未来很多年里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造成后果。高中学生,正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段,多接受点人文教育,养成个人良好的人文精神,这将会给他们带来终身的受益。这个道理,其实每个家长都心知肚明。人们担心的就是怎么对付考试。我们期待更加合理的考试制度,期待社会更为公平合理的人才选用制度,期待学历不等同能力的认同。学生文理兼修,必会给未来生活增添色彩,或许有人会在今天受点分数的损失,但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收获。

近来《决定》出台了就高考不分文理科的细则,这又是教育改革前进方向当中的重要一步。想想我们的高中一直以来都实行文理分科的制度,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给大学输送人才作基础性的准备?

然而,到了大学,不少教师反应,理科学生不学政史地等知识,缺少文化底蕴,而文科生不懂理化生,思维缺少理性和条理。所以,有大学教师表示,不分文理科,高中培养复合型的复合人才对于学生在大学当中的进一步深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在中学,实行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生只懂得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此外,在长时间学习专业课程的知识过程当中,理科生没有相应的文科知识协调,文科生没有理科思维训练,也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这就好比“劳逸结合”,只有组合的好,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文理不分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所谓的“偏科生”,他们认为文理分科甩掉了他们的包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所认为的长处。笔者认为,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应该是差不多的,因此也就没有理由怀疑这些所谓的“偏科生”学不好他们的“弱势学科”,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不够努力。因此,实现文理不分科,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很努力,注重对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知识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言是最大的欣慰,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文理不分科的教育才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负责,便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