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当老板
1994年,中国社科院调研组前往晋江,归纳出“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晋江模式”。从此,晋江模式与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等发展范例并称为中国农村发展的“四大模式”。
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并不算优越的晋江,在过去十几年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十,为什么会是晋江呢?晋江经济过去30多年成功的“密码”是什么?
本报记者在晋江采访期间,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还是学者、公司职员、普通市民谈及晋江、晋江人、晋江企业成功的原因,每个人都无不自豪地将这个话题与晋江人独特的精神气质联系在一起:晋江人“做梦都想当老板”、晋江人崇尚“爱拼才会赢”、晋江人讲求“输人不输阵”。
“晋江人骨子里都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晋江一个政府部门上班的吴小姐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情形: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创办了一家陶瓷厂,父母作为仅有的2名管理人员,2班倒轮流值班,把自己和弟弟交给爷爷奶奶带。“有一次刮大台风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摧毁了,我爸爸在雨中呆立了很久,但后来还是重新再起来了。”
1986年夏天,16岁的丁志忠初中毕业,他决心要到北京发展。处在“做什么就有人买什么”的卖方市场时代,丁志忠的决定一度让家里人感到不解。但他最终还是说服了父亲,带着600双鞋到北京闯荡,这就是国产运动品牌安踏的最初创业史。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亦一表示,晋江的企业家创业精神很强。“哪怕只有300元,只能捡垃圾,也要用300元雇用2个人去捡。”
从大学就开始想创业的王恩华和他的同学谢俊都很喜欢晋江的创业环境:“这里跟厦门、广州不同,大中城市房价贵,很多在大城市的同学都是按部就班上班,贷款买房。这里的人则没有那么多束缚,首先想的是要做点生意,而且只要你努力去做,当地人也会很认可你。”
谢俊在当地从事制鞋机配件生意,他说,晋江人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你今天做这个东西,我明天就可以模仿出来。晋江人有一个心态,都比较会对比。无论是从最开始陈埭等地的家庭作坊生产,还是到后来的争创品牌,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的资本运作,都有一种群体争先恐后的心态。
与人人都想当老板的创业精神相适应的是,晋江市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土政策”,到后来提出“质量立市”,乃至“资本运营”、“精益管理”战略,晋江“政企互动”一直十分紧密。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是服务发展的主体,晋江的所有公务员都要当企业的服务员,当企业家的拎包人。”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
转型之难:高速转向中速
不过,在鞋帽、纺织、服装、食品等几个轻工产业支撑晋江经济腾飞的同时,晋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尽管在福建独占鳌头,但与全国十强县第一集团的昆山、江阴相比,不管是在发展总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晋江都有着明显差距。
去年,昆山和江阴的GDP分别是晋江的2.22倍和2.05倍,财政总收入分别是晋江的3.56倍和2.64倍,虽然晋江全国百强排名上升至第五,但扣除撤县设区不参与排名(萧山、吴江、顺德等)和4县排名并列第一的因素,其实际排名在10名之外。
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认为,目前晋江的创业激情有所弱化。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宏观形势,有的比较迷茫,有的比较求稳。“总的来说,就是穿上了皮鞋后少了以前穿拖鞋时的那种冲劲、那种干劲。”而且当前,支撑晋江高速发展的“双引擎”——品牌和上市,作用逐步弱化,要谋求进一步的突破,就要有新的动力、新的引擎。
以制鞋和纺织服装为例,这两年来几大运动品牌和服装品牌的高库存凸显,“关店潮”一浪接一浪。几大龙头鞋企的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特步零售点总数7435家,较去年年末净减少了75家;安踏上半年店铺共计7834家,较去年年底减少了263家;361°上半年则关店601家。著名服装企业七匹狼上半年也关店152家。
李文宏表示,以前晋江都是靠工业增量,通过开专卖店,企业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现在晋江品牌专卖店开到了全国各个角落,经过这七八年的发展也基本达到了顶峰,已经没有再扩张的空间了,目前当地企业还处在去库存的阶段。
李文宏说,相比产能的下降,生产效益的下降更为厉害,所以大部分企业还处在阵痛期,比如关掉一些低效店等举措。“现在企业最大的关键还不是去库存的问题,而是今后的增长点在哪里的问题。”以前当地制鞋产业是跳跃式的,比如高达50%的增长,现在连10%的增长都很难。对整个城市来说,最大的问题也是今后的增长点在哪里的问题。
唐建新表示,晋江的产业结构主要以民生产品为主,大家都要消费,这种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要再高速增长已经很难。“要高速增长,就要向北方等地引进一些大型重化项目,但晋江这个地方很小,所以也不可能。”
熟稔当地经济的华侨大学工商学院副院长陈金龙表示:“地方政府也要慢慢适应这种中速的变化,以前是市场没有饱和,所以增长是量的增长,现在市场饱和了,产量也没法大幅度增加,在人工成本等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实也在倒逼这些产业加快转型。”
“晋江这几年经济感觉是在阵痛期,民生产品行业不是想提升就能很快提升的,这个过程会比较长。”唐建新说,他认为,以民生产品为主的地方今后几年要高增长很难,因此只能“做精”,逐渐适应中速、平稳的增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