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借书迎检不可取(3)

【案例】借书迎检不可取(3)

汇东实验学校借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付上级检查:“按照要求,学校的图书量必须达到人均20本,但学校实际只有图书7万册左右”。向学生一借就能借到六七万册书,不光能补上自身的空缺,还能多出三四万册书让班级图书角琳琅满目,如此一来,上级满意了,学校的“书香校园”也瞬间打造完成了。只是,在家长的质疑和怨言中打造出的“书香校园”,满满充斥着学校的功利主义,还能闻到一点书香气吗?

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现在有些学校喜欢给自己添加一点噱头,或是高升学率、或是双语教学,或是像汇东实验学校搞什么“书香校园”,目的除了吸引学生和家长,最重要的是向上级卖弄教学成果。如果学校能够实实在在把这些噱头落到实处,也并非坏事,怕就怕没这本事还硬要逞能瞎折腾,搞得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这样的噱头,不要也罢。

“造假式”迎检该彻底根除了

学校向学生借书丰富学生阅读生活,这在各个学校也不是什么怪事,笔者中学时期的班级也倡议学生自愿借出部分书籍,以充实班级“读书角”,这样既扩大了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又将学生自有书籍资源共享,实是好事。那么自贡汇东实验学校的做法,又何以引发家长和舆论谴责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校方借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丰富学生阅读生活,而是为了迎接检查,以达到“书香校园”的标准。人们之所以口诛笔伐,恐怕不仅是对“书香校园”名不符其实的厌恶,更是对“造假式”迎检的深恶痛绝。

为了达到藏书量“人均20本”的量化指标,学校不得不向学生借书。这是“中国式迎检”的典型案例,也是“形式主义”作风的突出表现。透过这一事件,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近年来,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考核、验收、评估等工作,为了达到某个指标、为了完成某些任务,一些单位、部门是绞尽脑汁造假,甚至领导指示“造假也要造得逼真”,这样靠“造假”蒙混过关的迎检方式已成为一种通病,以至于有了“油漆绿化”、“遮羞墙”、“染色盲道”等“奇葩”迎检手段。 

通过“造假”迎检,一方面无法反映真实情况,不利于上层决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造假”又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造假”,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再者,“造假”的过程中,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产生诸多恶劣影响,损害单位形象,破坏政府公信力。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些单位还“明知故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不妨想想,迎检为何需要“造假”。只要我们对汇东实验学校造假原因稍加分析便一目了然。汇东实验学校的藏书达不到“人均20本”的标准,既然不够就需要添置,那么校方为何没有直接购置图书而是向学生借呢?原因有三:一是对中国式检查方式的了解,定时间、查资料、听汇报、看现场,“有图有真相”,检查合格。二是一旦检查合格,即得到“书香校园”的称号,那就是一劳永逸的事儿,这名号就再也撤不下来,到时候也没人管你到底藏书多少。三是借用学生的书籍,既可以省去购书开支,又充实了班级“读书角”,还可以培养学生分享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显然,检查机制的弊端无疑为“造假式”迎检提供滋生土壤。倘若考核的指标是可完成的,那还需要造假吗?如果不提前通知检查时间,还有假可造吗?领导不是对“政绩”的一味追求,又何必造假?时下,中央聚焦“四风”,下决心扫除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搞形式、做样子、走过场的迎检必然得到有效遏制。眼下,又接近年末,一年工作的考核又提上日程,我们不希望看到检查考核又在一片“假象”下完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