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贸区、试验区、新区等“新特区”在各地不断涌现,它们各有侧重,成为改革探索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新特区·新观察”栏目,对全国的“新特区”进行扫描,总结经验,探讨问题,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借鉴。
在日前落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市场”成为一个关键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的表述,意味着未来市场化改革将提速。
建立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规则,正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追求的目标。可以预见,下一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将为自贸区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可复制可推广,也将在全国改革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
打造制度创新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
以各种特区、新区为载体,实施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各类特殊政策,曾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做法。在被誉为“特区2.0版”的上海自贸区内,推动投资、贸易、金融和综合监管等四方面的制度创新,才是其核心内涵。
“制度创新,是意义更为重大的改革,和设定特殊政策的改革完全不是一回事。”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自贸区不是挖掘政策洼地。因为政策洼地越多,越会阻碍各类要素高效流动,越会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制度创新这面旗帜引领下,上海自贸区运行一个多月来,各项试点任务和改革措施全面推进:投资准入方面,拿出中国第一张负面清单。工商登记试行“先照后证”“一口受理”,内外资企业注册时间均缩短至4天。海关创新监管模式,6家企业率先试点“先入区、后报关”。六大服务业陆续公布开放措施并开始落实。金融改革细则也在研究,主要涵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前景可期。
总体而言,“一个月运行下来,我们感到很满意,筹备阶段所设定的目标都达到了。特别是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平稳扎实地落地了。”韩正评价道。
在诸多改革措施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尽管一些人对自贸区负面清单还有着“偏长”“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相似”的议论,但两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分析说,负面清单在中国是一种新的经济管理模式。没实施负面清单前,政府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也不一定就可以做,还是要过审批这一关。有了负面清单后,凡不在清单以内,只需要备案而不用审批。从这个角度看,负面清单也是一份权力清单,只有列入清单的政府才能管,这更好地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至于清单的长度,也不是越短就越开放,因为清单的内容有大中小类之分。
“管大类好比管住一幢楼的门,整幢楼就进不去了;管中类好比管住几个楼层,其他的楼层就可以进去了;管小类好比管住几个房间,其他许多房间就可以进去了。”韩正比喻道,“我们现在就是管房间。看上去管得多,事实上是更开放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