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企业炼丹炉而不是温室
上海外高桥集团总经理舒榕斌这一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上海自贸区内最主要的开发商,他负责给落户自贸区的项目提供办公场所。目前,外高桥集团已梳理出130个重点项目并开展密切跟踪,涵盖金融、仓储物流、增值电信、融资租赁和移动互联网等多个服务业态。
“当前企业抢抓机遇的意识非常强,对落户自贸区后马上开展业务的要求非常迫切。” 舒榕斌告诉记者,为了给首批入驻的花旗银行提供办公场所,集团旗下的外高桥股份腾出了自己的办公楼宇。集团本部也做好了搬迁准备,以迎接自贸区项目入驻。
根据上海工商部门的统计,在挂牌运行后的第一个月里,上海自贸区内设立登记企业超过200家。还有逾1500家企业办理了名称核准手续,成为下一阶段企业设立的主体。
湖南人周志明是自贸区企业投资潮中的一员。他千里迢迢跑到自贸区开公司的理由很简单:“贸易就是生意,自由贸易就是自由地做生意,不受太多干预。我打算在自贸区注册一家贸易公司,相信未来肯定有机会。”
周志明的想法,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没有税收优惠企业仍纷至沓来的原因。比如,自贸区海关监管模式调整后,区内企业物流成本普遍降低了一成,这其实比税收优惠的利益更大。再比如,以前办一个企业,从审批到登记注册需要很长时间,造成企业的经营预期不太稳定,如今在自贸区内,这一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认为,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任何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开放都是不稳定的、不透明的和不可持续的。所以,怎么建立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上海自贸区的核心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说,一部分企业还是把自贸区想成一个温室,投资热情很高,但更准确地讲,自贸区应该是一个炼丹炉。
“自贸区一定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具备价值发现的功能。即企业到自贸区来要接受机制的筛选,经过价值的发现。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体现出世界级的市场竞争力。那些一味向权力靠拢的企业,在这个区域内要被淘汰出来。如果有这样的功能的话,自贸区就办成功了。” 刘煜辉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