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艾滋,人文关怀不宜缓行

终结艾滋,人文关怀不宜缓行

2011-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被定为“行动起来,向零迈进”,即:零新增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如果说,零新增感染和零死亡病例主要表达了医学科学战胜艾滋病的愿景,那么零歧视,则更多地表达了社会对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

随着医学科学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艾滋病已从世纪绝症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传染病。随着药物治疗覆盖率的不断扩大,更大幅度地遏制艾滋病新发感染和死亡病例已经成为可能。正如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联合主席戴安娜·哈夫利尔所言,“我们正处在终结艾滋病疫情的开始阶段”。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表明人类应对艾滋病的努力已初战告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1-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被定为“行动起来,向零迈进”,即:零新增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如果说,零新增感染和零死亡病例主要表达了医学科学战胜艾滋病的愿景,那么零歧视,则更多地表达了社会对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

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国内外抗击艾滋病的经验表明,人类要战胜艾滋病,仅仅有科学家们的努力,没有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人文基础。事实上,如果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检测、治疗和干预,那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就很容易被切断,人类也将有望彻底摆脱艾滋病的困扰。然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形成消除艾滋病歧视与偏见的社会环境。

只有在一个可以免遭歧视和权益侵害、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社会环境中,受艾滋病影响的人才可能进行正确的利益权衡,主动选择接受艾滋病检测、治疗和干预。只有当更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可以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里终结艾滋病的肆虐。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文明的进程始终步履维艰,前进速度明显迟滞于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调查数据显示,因艾滋病产生的歧视和偏见至今广泛存在:不断有人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被单位拒绝录用、被迫改变工作或失业;不断有人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被迫离校、搬家、流浪或牵连其家庭成员;不断有人因艾滋病并发症亟待手术却被医院互相推诿,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近10年来,尽管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地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希望带头消除社会歧视;尽管相关部门、学者和民间社团为改变不适宜艾滋病防治的政策法律作了很大的努力;尽管《艾滋病防治条例》已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尽管卫生部多次发出通知,严禁医疗机构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患者;尽管德艺双馨、深受民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一再呼吁不要歧视艾滋病群体;尽管艾滋病群体再三重申自己不需要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权利,只是主张能够得到普通人所能享有的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但是,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对待艾滋病群体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