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有人或许要问,一个院士有这么大的能耐么?答案是肯定的。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对沈院士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
不错,当下的院士不仅意味着项目,还意味着话语权,而且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项目是有形资产,话语权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
其实,不仅武汉市领导明白这个道理,中国林业大学的领导也明白这个道理,地球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无关。能不能出政绩,能不能拉动GDP,才是某些决策者们最最关心的事。
政府重奖院士的新闻我们并不鲜见,而政府出台政策,重奖培养院士的企业,还不多见。除了武汉,辽宁省去年也曾出台一项规定:如果某单位引进或培养出一名院士,政府将对该单位奖励1亿元,力度比武汉更大。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政府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本无可厚非,但将奖励的目光单纯放在院士身上,未必是一种理性态度。
其实,用钱“砸”出院士是一种“土豪思维”,院士真的能用钱“砸”出来吗?因为,培养院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专家认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大敌人。当前,很多企业的基础人才储备充足,顶尖人才十分缺乏,企业要从他们储备的基础人才开始培养院士,恐怕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能评上“国宝级”院士的人就十分有限。
“出一个院士奖千万”的政策,极有可能诱使一些企业想尽千方百计地“走捷径”。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据媒体报道,个别人参选院士,组织了强大的“公关团队”,甚至由单位出面,个别院士的“含金量”受到质疑。就在前不久,据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在法庭上供述,他当年收受企业2300万元,是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此案竟意外地牵出院士贿选疑云。在这种情形下,武汉“出一个院士奖千万”的政策,会不会诱发企业靠不正当手段“速成”培养院士呢?
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公共资金,除了必须注重程序正当之外,还应该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基础性服务工作,让纳税人认可。比如,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创新扶助,比如从单纯刺激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走向激励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这虽不能一定或马上给当地提供税收与产值,不一定能直接或间接成为所谓的政绩。但这却能体现出政府设奖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说穿了,“出一个院士奖千万”的政策,是过度迷信院士的产物。事实上,早有有良知的院士指出,“别迷信院士,院士懂的无穷小”。比如十多年前,原两院院士王选就曾写过一篇题为《不要迷信院士》的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他说:“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种肯定而已。多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如今,怎么还要唯院士的名号是瞻,将院士当成地方上装点门面的“花瓶”,或谋求利益的工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