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减速,是内外两组不利因素所致。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导致中国依靠外国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内部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升级。人民币外升内贬,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泡沫化,使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呈不断飙升态势,从而导致传统的制造业失去了昔日的国际竞争优势。无数中小企业在利润狭小的空间里,艰难挣扎。高能耗产业,尤其是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的大规模发展,引起空前严重的环境危机。
不解决上面的危机,改革开放的成果将大打折扣,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话。因此,今年的三中全会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并不亚于35年前。
习近平必须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过去一年里,习近平的外交功略不仅清晰,而且成绩斐然,为中国赢得了一个比较平和的外部环境。不过,外部的经济环境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的。过去靠外国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修炼内功,才可以把中国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化解危机,寻求稳健的增长模式
那么,习近平对中国经济是如何把脉的呢?
首先,他公开地反对GDP主义。他认为,高的GDP增长,不是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他更加强调GDP的增长质量,在考察干部的业绩时,GDP不应该是唯一的重要指标。
其次,习近平着力寻找新的GDP增长点。在讲到适当放慢经济增长的同时,他特别强调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走科学的城镇化道路,改变经济结构,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严格控制与治理污染。
那么,农村为什么重要?
我认为,除了他的博士论文是做农村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下乡经验。任何搞农业经济的学者,都知道农村和农民的重要性。
党中央历来非常注意“三农”问题,否则,不可能废除农业税,不可能推广农村的社保和养老保险,不会普及农村的免费中小学教育。
但是,为什么这一系列亲农政策无法削弱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这主要是在投入农村的同时,城市的发展更快,而城乡的户籍隔离,使农村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