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给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空间。另外,农村的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将为改善全国近50%的人口,提供“修炼内功”的发展机会。所以,在继续走出去遇到困难时, 还不如杀个“回马枪”,重新走发展农村的道路。
发展农村,不仅空间巨大,而且也会为减轻城市的发展压力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降低出口速度,减少外资流入规模,为的是提高国内增长的质量。许多评论家认为,中国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种失败。其实不然,适当降低增长速度,不等于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
习近平特别强调不要以GDP论英雄,不等于GDP不重要,而是GDP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分配的更加重要。如果GDP还是靠廉价劳动力,靠无止境的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话,那么,高速度发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不回避,不畏难,寻找发展瓶颈与出路
习近平认为当前中国的主要发展瓶颈有二。首先是经济结构扭曲,无法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必须把低效率、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减下来。
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再不下决心改变过去的发展路径,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所谓的“中国梦”就可能落空。
作为不断来往于中国大陆与英国的我来说,所看到的、听到的,就是国内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活的环境却是每况愈下。许多朋友刚从国内回到英国的第一句话就是,“国内的污染太严重了,交通状况太恶劣了”。有的朋友说,“全世界最大的距离,莫过于你和我同住北京的五环路。因为从五环的一边,走到五环的另一边,就可能花上半天的时间”。
为了改变这种高增长带来的拥堵与污染,就必须扭转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的GDP增长。发展农业,深化农村建设,发展服务行业,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是“修炼内功”的举措。结构转型,就是修炼内功,用最低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最大的GDP产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劳动与材料的生产率,从而把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服务行业中去,才能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习近平的不啰嗦,就是干实事,不把没有干好的事情先说出来。他的特点,就是先做了再说。例如,调整结构,就必须加强货币与财政的管理。不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想要干什么、需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这一点,李克强和他的思路是一致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