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战略将迎来“习式”风格(5)

中国经济战略将迎来“习式”风格(5)

要知道,央企所有的工人占全国劳动力的比例还不到5%,而他们所占的GDP是20%以上,投资的60%以上。如此国企的绝对优势是市场发育不健全的极端表现,也是中国投资结构极端畸形的表现。拿60%的投资,产生出20%的GDP,养肥了5%的劳动力,这也是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突出表现。

如果把更多的投资和银行贷款分流到私营中小企业,分流到广大的农村,GDP还是增长那么多的情况下,单位投资所产生的GDP与工资收入一定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一定提高,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也会提高。

所以,提高GDP的增长质量,不仅牵涉到资本的行业流向问题,更是牵涉到所有制的流向问题,也牵涉到城乡的流向问题。换句话说,新的增长路径,就是如何更加均衡地发展,只有城乡、行业和所有制的均衡发展,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弱化当前相当严重的社会矛盾。

未来的不确定性,拭目以待

作为领袖,能够不回避,不啰嗦,不畏难,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尽管我对习近平的“三不”精神充满信心,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比人的精神复杂得多。35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想在10年内予以纠正,还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深层次的改革,必将触及既得利益。例如,降低央企和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必然遭到强烈的抵触。降低房价,提高全民的购买水平,必然导致现有既得利益者的公开反对。

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除了“打老虎,抓苍蝇”以外,还要建立一整套的用人和廉政机制。那么,从何着手?如何削减政府开支与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如何实现民主和走群众路线?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挑战。

深度改革的成果如何,现在很难预测。不过,三中全会召开,在习近平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可以清晰读出狠抓大头、解决主要矛盾和改革难点的信心,充分体现一位最高领袖的敢作敢为,能做能为,相信习近平的“不回避,不啰嗦,不畏难”的精神,是取得改革成功的先决前提。

(作者为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