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喷涂“严禁私用”管用吗?
观点1 从“内部监督”到“群众监督”
为了遏制公车私用,很多地方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给公车装上GPS定位系统,一旦有公车开进不该去的地方,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虽然这一招要比给公车喷涂标识先进得多,但没有真正脱离“内部监督”即“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窠臼,也就为网开一面埋下了隐患,也难以得到公众真正认同。而给公车喷涂明显标识,办法虽然土,却迈出了从“内部监督”到“群众监督”的关键一步,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当然,仅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还不够,还必须得让监督看得见效果,把群众监督后的处理结果及时向外界公布。
观点2 别奢望能一招制敌
在公车上标出“严禁公车私用”的字样,也许治不了本,但绝非毫无效果。不能因为治不了本,就否定这种探索的意义,更不能索性什么也不探索,任凭公车私用大行其道。况且,治标也为治本赢得时间。
公车喷涂“严禁私用”的意义在于回归了常识,即通过给公车打上特殊标记,使人人易于监督。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固然需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监督同样是一剂良药,权力再飞扬跋扈,面对舆论监督也会心虚三分。试想,以后谁还敢开着带有“严禁公车私用”字样和监督电话的公车,出入娱乐场所或送孩子上学,以及到景区闲逛?公众的监督热情被调动起来,一看到有人疑似公车私用,必然迅速打电话举报。
观点3 不如逐渐取消公车
喷涂标识和电话只是隔靴搔痒的举措,短时间里或许管用,但一阵风刮过,公车腐败极易反弹,甚至变本加厉。而逐渐取消公车是大势所趋,也是治理腐败、倡导廉洁的关键,可大大减少财政支出。例如,韩国首尔拥有300万辆车,但只有4辆官车,政府规定这4辆官车完成公务后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在香港,享有专车待遇的官员只有20余名。相比之下,我国在公车支出方面大手大脚,有数据显示,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在6%~12%之间,甚至要远远超过当地教育、民生等项目。
喷涂标识能否让公车彻底“无私”?
几年前,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官员“舌尖上”的奢靡,而如今,“车轮上的腐败”则引发了更多的关注。近日,中纪委公布的在违反八项规定的所有问题中,公车管理居然位列榜首,而公车私用更是成为亟待解决的几大“顽疾”之一。
一些公职人员受到“不用白不用”的心理作祟,无论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只要“出马”就难离公车。长期以来,开公车接送子女上下学、到风景区旅行、到酒店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公职人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倒成为了他们向民众炫耀“特权”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公车滥用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损害了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
如今,国家花大力气整治公车违规使用的各类问题,目前来看已经初见成效。此次丽江市永胜县对所有公车进行“标识”统一喷涂可谓是一次创新,其改变了传统的机关自治式的管理,把公车的主体监督权交予民众。作为一项改革的探索,不管其最终实施效果如何,都应该获得正视与肯定,我们也期盼着这一项革新能给公车滥用的治理带来“福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