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230亿元、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的风电基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三一风电产业园、华仪风机制造、双吉机舱罩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相继建设生产……
4.5亿立方米的新水使占向海湿地总面积三分之二的旧湿地、两座干涸多年的水库及众多干涸泡塘获得了新生,新生成湿地面积370平方公里,十年九旱的通榆县焕发勃勃生机……
风生水起的塞外东北县城——通榆县的猛然发力、迅速发展,引起了世人关注的目光,赢得了百姓的欢欣鼓舞。
今天的通榆之所以能“风生水起”,与一个人努力分不开。他就是吉林省通榆县县委书记孙洪君。
2013年10月21日,雾锁东三省,天地白茫茫一片,行人举步维艰。本刊记者来到吉林省通榆县城,县委书记孙洪君连续三天都在忙着项目检查,只好在晚上抽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孙洪君中等个子,身材微胖,声音洪亮,浑厚平和,没有一点“县太爷”的架子。四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孙洪君讲述了自己苦寒的身世、18年的共青团情缘以及转岗到大安市和通榆县之后的执政历程。
有声有色地干事、有情有义地处人、有滋有味地生活,这是孙洪君的做人理念。
思想超前,站位高远,统揽全局,为民务实,清廉高效,这是孙洪君的执政特点。
给百姓办事,可以超负荷工作,可以放下架子和面子,这是孙洪君执政历程的真实写照。
寒门子弟苦出身
孙洪君用“卑微”和“草根”来形容自己的出身,然而,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却让他从不知自卑为何物。
“因为家庭困难,我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四大名著,15岁之前都没有见过汽车。”
1964年2月,孙洪君出生于吉林省长岭县一个偏辟的乡村,他在家中排行老幺,上面有七个姐姐。因为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父母和姐姐们都视他为掌上明珠,宠得厉害。5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进了离家仅有百米远的小学旁听。
一跨进学校的大门,原本淘气的孙洪君立马变得安静下来,开始慢慢喜欢读书和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孙洪君始终是同年级中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79年,15岁的孙洪君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水利电力学校(现长春工程学院),成为整个村里第一个考出去算是出息了的孩子。几年校园时光,学校的图书馆让他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1981年8月,17岁的孙洪君从吉林水利电力学校毕业。
“当时我的志向是发挥特长,在水库或水利系统工作。”孙洪君说。
等待分配工作的日子却如此难熬,整个8月份他有11天都呆在吉林长岭县人事局,为了省钱他每天晚上住澡堂,每天清晨就早早地坐到县人事局的长椅上等着,从最初的几十个毕业生一起等,到最后等待分配工作的只剩下他一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