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君:“风生水起”兴通榆(2)

孙洪君:“风生水起”兴通榆(2)

核心提示:总投资230亿元、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的风电基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三一风电产业园、华仪风机制造、双吉机舱罩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相继建设生产……4.5亿立方米的新水使占向海湿地总面积三分之二的旧湿地、两座干涸多年的水库及众多干涸泡塘获得了新生,新生成湿地面积370平方公里,十年九旱的通榆县焕发勃勃生机……风生水起的塞外东北县城——通榆县的猛然发力、迅速发展,引起了世人关注的目光,赢得了百姓的欢欣鼓舞。今天的通榆之所以能“风生水起”,与一个人努力分不开。他就是吉林省通榆县县委书记孙洪君。

阴错阳差当团干

几天后,县人事局来了一男一女两名干部把孙洪君叫进办公室。

“是团员吗?”

“是。”

“流水公社还缺个团干部,你愿意去吗?”

“愿意。”

虽然对共青团工作知之甚少,但孙洪君已经顾不上自己最初的志向了,只要能分配工作他都会答应下来。就这样,孙洪君阴错阳差地走进了共青团,而且这一干就是18年。

第二天,孙洪君只身一人来到流水公社报到。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流水公社已经十多年没有团委书记任职。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孙洪君初生牛犊不怕虎,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了下乡调查。刚开始,孙洪君到一个村子,大家一看就是个大孩子,就没有人搭理他。后来,孙洪君清楚地记得,在碱草大队的大队部,大队支书王守国看出了孙洪君的勤恳和实在,特别是为了工作不辞辛苦,经过几次接触后便接纳了他。威望十足的老王头在公社开会时放下话:“咱自己家孩子这么大的时候能干啥?以后小孙说的话大家都要听,小孙安排的事要办。”从此,孙洪君的团干工作终于逐渐打开了局面。

连续两个半月时间,孙洪君走了十几个大队,七十多个生产队。到1981年12月份,孙洪君已经发展新团员200余名,在全公社的各个村子都建立了团支部组织。随后,孙洪君研究要在碱草大队办团员学习班,讲团课。“团课讲什么内容我其实也是一头雾水,当时我喜欢看报,也有剪报的习惯。”孙洪君说,他将报纸上宣传的有关农村科技推广和致富的小窍门都摘抄下来,这样一来讲课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五天的学习班结束后,很多团员表示受益匪浅,强烈要求以后公社团委定期组织学习班。

在孙洪君的努力下,流水公社的共青团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1982年春天,共青团吉林省委基层组织现场会就选择在流水公社召开,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共青团吉林省委的领导表示非常满意。

1983年8月,因工作出色,孙洪君被调入长岭团县委,历任办公室主任和农村部部长。当时,全国共青团正在进行“采种支甘”活动,甘肃省需要羊草籽和胡枝子籽。长岭县的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称,长岭县内没有这些种子,需要从外面引进。孙洪君不以为然,他骑上自行车开始深入全县的每块草原、地头,终于找到了草种。为了到内蒙呼和马场买燕麦支援甘肃,他吃住在马场两个月,有时困的累的实在不行了,就睡在草堆里。

长岭团县委“采种支甘”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团中央的表彰,这与孙洪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也因此被共青团系统的人戏称为“小八路”和“拼命三郎”。

1986年1月,孙洪君调入白城团地委,1988年任白城团地委宣传部部长,1995年任白城团市委副书记,1999年7月,孙洪君从共青团转岗到大安市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离开了奉献十八年的共青团岗位。

离任前,白城团市委的同事为他送行,他含泪朗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我走了,共青团”。孙洪君说,他一生中最有激情的岁月给了共青团,他的履历中已深深烙上共青团的印记。“我会永远感谢共青团,永远不会忘记共青团,团情永在!”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